2011年11月26日,北京市社科联2011年学术前沿论坛第十二届语言学分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由北京市社科联主办,北京市语言学会承办。
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参加会议并做总结发言,北京市语言学会秘书长孙德金教授主持大会。出席论坛的还有北京市语言学会副秘书长缪小放、副秘书长周洪波、监事长郭龙生和监事关辛秋等学会领导,以及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近百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语言研究和语言生活”。论坛邀请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姚振武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张赪教授五位发言人,就与社会语言生活相关的语言学前沿问题做了学术报告。
戴庆厦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论“语言国情学”》,报告详细介绍了“语言国情学”概念、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提出新时期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全面的语言国情调查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报告还并展示了目前“语言国情学”已经获得的先期的经验和成果,大大开阔了在场听众们的眼界。
姚振武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古代汉语的语言学意义》。报告认为,根据人类基本的思维形式和逻辑形式,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一种只有本体名词和相应的实义动词的语言。其他语法成分都是后起的。古代汉语是一种较为接近人类语言初期状态的语言。它的基本语法形式与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是高度一致的。相对于迄今为止建立在以印欧语为主要事实基础的、以“分”为主要特点的语法学,我们似可建立一种以古代汉语为主要事实基础、以“合”为主要特点的语法学。
王建勤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国家语言安全的战略和对策》。报告分析了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的实质,并认识到我国在国家语言战略的制定和规划上相对滞后,语言战略研究人才匮乏,国家安全语言战略研究上几近空白。报告提出,这种状况如果再不改变,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加紧制定国家度外语言战略,有效应对美国关键语言战略为我国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
张西平教授以《简论中国国家外语能力的拓展》为题,从中国国家利益的扩展提出中国国家外语能力的拓展问题。报告研究了目前我国国家外语能力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西方国家外语能力的形成和特点作初步的研究。为加强我国国家外语能力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张赪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元代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使役句式》。她以具体丰富的语言事实探讨了使役动词的使用、使役句式的结构构成以及使役句式的语义描写了元代使役句式的特点,并结合汉语和蒙语的特点、文献的性质讨论了这些特点的成因。
11月26日论坛报告现场,五位专家的报告和点评人的发言,以及互动的形式使现场气氛活跃,引起了在场各位学者、师生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同时也受到在场师生的好评。
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对五位学者的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五个报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为语言学前沿问题进行的探讨,真正做到了站在前沿研究语言的应用,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领域,深化了语言研究的价值,对语言学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次语言学前沿论坛展示了近年来,语言学者对语言与国家安全,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关注,从多个角度加以深入探究,这对全面认识语言研究的意义,推动语言的发展无疑是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