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名单正式公布,共立项49项。我校由曹志耘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获得立项。该项目申报成功,实现了我校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零的突破。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丰富而珍贵的传统方言和地域文化正在迅速变化和衰亡。系统科学地调查记录我国方言文化的传统面貌,及时抢救保存和传承方言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一项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事情。本课题的“方言文化”是指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典藏”是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课题将按照统一规划,采用科学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实地调查收集实态的中国方言文化资料,经整理、加工,建设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多媒体资料库,编写出版中国方言文化典藏系列图册,为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方言文化而努力。本课题以方言文化为调查内容,以方言学、人类学方法和形象化技术手段为调查、收集和展示方式,以保存和传承实态方言文化资料为目的。
本课题设立4个子课题:(1)顶层设计。(2)汉语方言文化调查。(3)少数民族方言文化试点调查。(4)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多媒体资料库建设。其中,“顶层设计”是制定本课题的总体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包括总体方案、工作规范、调查表。“汉语方言文化调查”和“少数民族方言文化试点调查”是本课题的重点,目前的调查暂以汉语为主,大致上以方言区为单位(同时参考地域文化区)选点,暂定11个点,涉及吴语、徽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平话、晋语、北京官话、江淮官话;少数民族语言只选择1种(撒拉语)作为试点。调查内容包括概况(调查点、主要发音人、其他发音人和调查对象、调查人、调查情况、音系)和方言文化调查条目两方面,其中方言文化调查条目分为9个大类: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共800多条;调查手段和技术包括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是 “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多媒体资料库建设”,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开发。
本课题的预期成果为:《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图册》(分地系列)及中国方言文化典藏多媒体资料库。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从2003年开始启动,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选题由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实际应用部门征集,每年招标课题约40项,采取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公开招标的方式。几年来,重大攻关项目以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科基础性重大问题为方向,以一流学术团队为依托,集中力量推出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成为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我校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显示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组织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团队、承担高级别重大课题方面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