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公布了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名单,我校喜获6项,其中一般项目4项,为人文学院高金萍教授的《外媒舆情分析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汉语学院李春雨教授的《京派文学的地域性与超地域性》,人文学院李玲教授的《邓拓在北京时期的文化实践》和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杨建国副研究员《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青年项目2项,为高级翻译学院许明副教授的《首都高校实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人文学院邱冰博士的《〈汉语大词典〉宏观层面研究——以词条首见年代为视角》。
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申报工作为限额申报,其中二级管理单位限报2~3项,每个研究基地限报1~2项,另可报送2~3项青年项目,原则上不受理个人申报。我校作为北京市社科管理二级管理单位,今年共申报项目8项,其中一般规划项目6项,青年项目2项。
项目简介:
一、 一般项目:
1.高金萍教授《外媒舆情分析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本研究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外媒报道分析中心对国外55家主流媒体英文网站中关于北京报道的监测,通过计算机处理和人工分析,以舆情监测分析为目的,形成西方主流媒体关于北京舆情的月度研究报告、季度研究报告和专题报告。本研究旨在从国外主流媒体关于北京报道的监测入手,探索外媒关于北京的舆情特点;进而从实践层面上加强外媒关于北京报道的舆情分析与研判,为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可行性建议,探察西方对于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落实情况的评价与反馈。本研究的创新在于,基于对外媒关于北京报道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严谨、科学、客观地对国外关于北京市的舆情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判断。
2.李春雨教授的《京派文学的地域性与超地域性》
京派文学的命名是一个复杂的情景,对“京派”二字的理解,有文化的层次,也有文学的层次,有广义的京派,也有狭义的京派,有“京派”与“京味”之分,还有“京味”与“新京味”之别。这既表明了京派文学历史幽深,也表明了其内涵的丰富性。但无论如何,地域特色是京派文学的根本标志。京派文学与其它地域文学的一个主要不同在于,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还有着非常独特的超地域性。这既是由京派文学形成的历史决定的,又是由京派文学的特有地位决定的。目前,学界对京派文学的超地域性研究仍有待加强。
本课题将运用谱系学的原理和方法,重新建构京派文学的研究系统,重点分析京派文学的超地域性,同时,对北京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进行新的深度阐发。
3.李玲教授的《邓拓在北京时期的文化实践》
本课题着重考察1949年2月至1966年5月间邓拓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和承担北京市委领导工作期间的文化实践活动。分如下六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1)邓拓北京时期的整体文化心态,(2)邓拓北京时期的新闻出版理论及新闻出版实践,(3)邓拓北京时期的散文创作,(4)邓拓北京时期的旧体诗创作,(5)邓拓北京时期的书画实践,(6)邓拓北京时期的学术研究。邓拓是北京当代历史名人,其诸多文化实践活动都与北京地域文化特征有着密切的场域关联,本课题有利于从一个侧面深化北京当代文化研究;邓拓是著名的左翼知识分子,本课题有利于从一个典型个案出发总结当代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文化创造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探索当代中国左翼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
4.杨建国副研究员《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该课题拟综合应用文献法、地图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个体地名考证法、通名聚类分析法、地名文化阐释法等研究方法,依据《北京市街巷名称录》、《北京市企事业单位名录》和《北京人手册》、《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北京地名志》等建立北京地名信息资源库(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库、行政区划名称库、居民地名称库、名胜古迹名称库、企事业单位名称库),作为考察的对象;广泛搜集与北京地名有关的文献资料,对北京地名信息资源库进行补充并梳理出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包括地名发音、书写、语源以及文化阐释等方面的问题。重点考察北京地名的用字状况及文字蕴含的文化意义。其中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地名的影响;地名发生变化的路径(如讹变、音转、谐音改名等);地名雅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二、 青年项目
1. 许明副教授《首都高校实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翻译市场和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翻译人才的质量是决定中国文化是否能真正走出去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式与翻译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及其匮乏,多数语种能胜任同声传译的译员和文学、文化翻译的译者更是屈指可数。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首都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方法和理念是全国外语和翻译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其培养质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此领域人才培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首都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以首都高等院校为依托, 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消除翻译教学与翻译市场的距离、使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2. 邱冰博士的《〈汉语大词典〉宏观层面研究——以词条首见
年代为视角》
《汉语大词典》数十万词条在宏观层面的构成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反映着词汇的内在规律。成词年代的分析可以反映词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对于汉语词汇学尤其是历史词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该项目拟从词语成词年代这一角度对《汉语大词典》进行系统性
的挖掘,为词汇史的研究提供基础性材料,以呈现汉语词汇发展的趋势,分析词汇演进规律,同时该项目也对《汉语大词典》修订的整体考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