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我校喜获两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发布时间:2011-09-14  新闻来源:科研处 姜玉珑 阅读量:

日前,教育部第42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高晓虹副研究员的《汉语方言语音量化研究》项目和杨峻博士的《合作学习在大学日语精读课堂中的实践研究》项目喜获资助。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有18位老师申请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其中10位老师获得了资助,另有5位老师的申请正在评审中。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旨在贯彻国家留学方针,充分发挥广大留学人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支持他们回国后的教学、科研工作。其资助对象是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留学一年以上,年龄45岁以下,回国后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符合以上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必须在回国后两年内提出申请。

项目简介:

高晓虹副研究员《汉语方言语音量化研究》:

在我国,汉语方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方言语音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一套规范易用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全国大部分方言已经得到了调查描写。但以往汉语方言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参照中古切韵音系对方言语音进行历史研究。而随着方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方言特征的存在并不是绝对的有或无,而是呈现出连续的渐变的特点,无论是在地理上的分布,还是在社会上的分布。只用定性的方法进行描写研究,很难发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规律,对很多语言现象也无法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解释。

鉴于此,本课题计划利用现有的方言语音资料,采取比较法、归纳法、定性定量结合法以及统计学方法、数据库技术等尝试对汉语方言的重要语音特征进行量化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语音特征进行共时和历时的讨论,探讨汉语方言在语音类型方面的特点。通过这种研究,有助于发现以往未曾注意到的汉语语音特征或语言规律,进而会对汉语方言学、音韵学、地理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学科起到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杨峻博士《合作学习在大学日语精读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指学习者为了解决某一课题而进行共同探讨的一种学习方式。近年来,合作学习的理论逐渐深入到外语教学领域,尤其在国外的外语教学领域,已经开展起了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并引起了广泛地探讨。然而,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在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尚处于萌芽阶段,特别是我国外语学习者长期以来接受的是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缺乏通过与他人合作进行学习的经验,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合作学习方式还有待研究。本项研究以大学日语精读课为研究对象,在课堂中实际引入合作学习活动,拟通过采访调查、课堂录音等方式对以下课题进行探讨。

(1)日语学习者对日语学习以及小组活动的方式抱有什么样的认识?经历合作学习以后,对日语学习以及小组活动的认识是否发生转变?如果发生转变,促使其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学习者在小组活动中有什么样的言行?随着小组活动的长期开展,他们的言行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变化,促使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教师如何设计小组活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又有什么发现和体会?

(4)在小组活动进行的全过程中,教师有什么行为表现?这些表现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影响?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