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我校喜获十项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发布时间:2011-09-12  新闻来源:科研处 姜玉珑 阅读量: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喜获10项,其中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规划基金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5项。(具体见下表)

张黎教授《提升汉语的国际商务语言地位的战略与对策研究》(语言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曹文研究员《不同国别学习者的汉语语音语料库》(语言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关立丹教授《司马辽太郎研究:日本历史小说家的东亚》(外国文学,规划基金项目观)

杜美杰副教授《XBRL统一报告研究:基于本体论视角》(管理学,规划基金项目)

田然副教授 《对外汉语语篇语法框架构建与研究》(语言学,规划基金项目)

刘丽艳副教授《非母语者汉语话语标记习得与使用情况研究》(语言学,青年基金项目)

施家炜副教授《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疑问句系统的习得与认知研究》(语言学,青年基金项目)

郑一卉副教授《社会性媒体的政治功能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青年基金项目)

李艳华博士《汉语并立式复合词及其习得机制研究》(语言学,青年基金项目)

许明博士《基于认知语义学的口译传译单位研究》(语言学,青年基金项目)

本次申报我校共申报项目30项,10项获得立项资助,立项率为33.3%,是我校获得教育部项目较多的一年。与往年相比,受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更加广泛,且项目负责人趋于年轻化,反映了我校科学研究队伍的较强科研潜力。

项目简介:

张黎教授《提升汉语的国际商务语言地位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课题针对汉语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地位与我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的现状,研究提升汉语的国际商务语言地位的战略问题,以为国家语言战略规划、维护国家主权、经济政治利益以及提升我国软实力提供决策参考。

课题将通过对汉语在国际商务交际领域的地位及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汉语成为国际通用商务语言的机会与障碍,进而提出提升汉语的国际商务通用语言的基本战略和对策。研究内容包括四个子课题:

1. 汉语在国际经济、商业组织和跨国公司中的地位调研。分析汉语在这些场合和条件下的地位、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机会与障碍。

2. 中国国内的国际经济、商业活动领域汉语使用状况调查研究。了解工商产品、企业管理、业务交易活动等领域中汉语言文字的地位及使用状况,包括使用的范围、功能、方式、效果、使用者态度以及影响因素等。

3. 外国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汉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了解外国人使用汉语的条件和需求,发现汉语的推广机会。

4. 提升汉语的国际通用商务语言地位的战略与对策。根据现状分析以及借鉴外国经验,提出提升汉语国际商业语言地位的战略目标、策略和行动方案。

曹文研究员《不同国别学习者的汉语语音语料库》:

课题的任务是要建成一个开放的、可持续扩展的、较大规模的、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语料库,总的目标是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与研究服务。本语料库的建设是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的基础工程。

整个语音库由四个分国别学习者的子库和一个汉语母语者的附库构成。它们是:(1)日本学生汉语语音语料库;(2)英语学生汉语语音语料库;(3)韩国学生汉语语音语料库;(4)泰国学生汉语语音语料库;(5)北京学生汉语语音语料库。语料内容包括音节、词语、句子(对话)和语段。

语料库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1)第一个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者语音语料库;2)能够反映发音人汉语语音全貌;3)标注采用教学型标注,避免语料库成为资料堆砌;4)一库多用,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科研及计算机辅助正音。

关立丹教授《司马辽太郎研究:日本历史小说家的东亚观》:

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历史小说在近代文学中占了极大的比重,读者数量极多,影响大。但是,在此方面日本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多,中国的研究成果更是极少。

自古以来,日本、中国、朝鲜、蒙古、俄罗斯等东亚各国之间就有着不间断的交流与往来,对于这些交流与往来的认识以及描写,表现了作家的东亚观。正因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涉及到历史,所以历史小说家的创作往往更多地涉及到历史观。东亚是一个深受日本人关注的地区,日本历史小说家抱有什么样的东亚观?其普遍性及特殊性在哪里?这些均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家。他的作品描写到了中、日、韩、蒙、俄等东亚各国。本课题旨在以分析司马辽太郎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东亚观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日本历史小说、近现代文学的特征,增强对日本近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杜美杰副教授《XBRL统一报告研究:基于本体论视角》:

XBRL作为基于互联网生产和传输商业信息的语言标准,体现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代表了未来语义网环境下会计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方向。统一报告涉及企业与分析师、投资者、标准制定者、监管者、非政府组织、各类社团所代表的民间团体及公民个体之间的一次集体对话。为给企业提供灵活的、可扩展的、全面的、一体化的信息解决方案,需要基于本体论视角进行研究。在人工智能界,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在会计领域,本体论体现为事项法,即为各种各样的决策模型提供相关经济事项信息,而不局限于孤立的会计数据。鉴于XBRL作为转化商业信息的一种标准化电子语言已成为商业数据交换的全球标准,本课题拟从本体论视角,通过研究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等要求的XBRL分类标准,构建整合的统一报告体系,以消除企业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界限,降低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和分析成本,并推动实时报告和整合审计的发展。本课题的重点在于构建XBRL统一报告的分类标准体系,难点在于非结构化数据的语义表达和非财务信息的第三方鉴证。

田然副教授《对外汉语语篇语法框架构建与研究》:

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课题为“对外汉语语篇语法框架构建与研究”,因此,首要目标是尝试构建语篇语法的一个研究框架。

课题组认为,语篇语法是超越单句的,应该包括跨越单句的词法、跨越单句的句法这两大领域。跨越单句的词法,主要是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入手进行;句法部分从语篇中首发小句、后续小句的关系上,对一些句法项目的使用,从语篇角度提出它的使用条件与限制因素。

第二目标是对语篇中词法与句法部分展开分析。根据对外汉语界以及笔者本人的相关科研成果,对上述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梳理。会展示本体情况,也会探讨教学中的偏误问题,以期冀对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有所裨益。第二目标是非常具体的一些工作,属于该课题的主体。由第二目标支撑起第一目标的框架。

第三目标拟探寻制约语篇语法的机制有哪些。除了一般所言的语境语义制约外,还有衔接连贯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我们想对这些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目标是对第二目标方法论上的提炼、概括,希望能得到一些规律性的因素,统领第二目标,同时也为日后研究提供参照。

2. 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在我国蓬勃发展,但却未见一部专门研究汉语语篇语法的著作。语篇语法的重要性,在留学生中高年级进入成段表达阶段,尤为突出。因为学生学过的一些语法,按照单句原则进入语篇时,有时却是错的,最突出的是表过去的“了”。学生写作时,几乎所有描述过去的句子都用“了”,但这并不符合汉语语篇语法的本质。那么,我们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的偏误又是有哪些呢?本课题便是要对这些项目进行探讨分析。换言之,这是一块还少有学者涉及开发的领域。

刘丽艳副教授《非母语者汉语话语标记习得与使用情况研究》:

话语标记是口语交际中所特有的一种语用机制,对其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隐藏在人脑“黑匣子”中处于暗箱操作状态的认知心理轨迹,从而更科学地解释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使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掌握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以便人们更为有效地使用语言,更为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

课题拟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来考察非母语者汉语话语标记的习得和使用情况(包括口语运用和听力理解),总结并描述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以及不同学习个体在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过程中对汉语话语标记的使用和理解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汉语话语标记的使用率、正误率、对含有汉语话语标记的自然语料进行听力理解时的正误率等等。并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找出其影响因素。

以上研究最终为丰富和发展汉语话语标记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做出尝试,为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教授和口语教材的编写提供理论和事实的依据。

施家炜副教授《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疑问句系统的习得与认知研究》:

语言学习者疑问句习得的动态发展过程是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课题以汉语疑问句系统为研究范围,以不同母语背景和语言水平的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横向规模研究与纵向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以实证研究方法,对汉语疑问句系统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描写和解释,挖掘普遍的习得规律和内部机制。研究将对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做发展研究,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做比较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有二:(1)对汉语疑问句系统二语习得的语言表现和发展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观察和描写,重点考察汉语疑问句系统的习得顺序、习得等级、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2)挖掘普遍存在的共性规律与习得机制,揭示汉语疑问句系统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策略及其发展、影响因素和层级关系,并致力于由汉语疑问句习得过程与规律的理论解释引发对汉语习得的普遍规律与内部机制的理论建构,从而丰富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本课题将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理论与习得理论结合,深入考察汉语疑问句系统的第二语言习得发展过程与特征,有助于揭示普遍存在的共性规律与习得机制,其成果可为语言习得机制和认知发展的研究打开一个可供观察的窗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课题以汉语疑问句系统为研究范围,便于对汉语习得形成系统认识,其研究成果可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有利于科学推动汉语国际传播。

郑一卉副教授《社会性媒体的政治功能研究》:

社会性媒体(Social Media)是一种被用于社会交往的开放网络信息平台,用户使用这个平台制造、传播和交换内容,并拓展人际关系。常见的网站有美国的Facebook、 Twitter、Digg以及中国的人人网、豆瓣网、新浪微博、腾讯滔滔等。由于具有强烈的平民性、易用性、趣味性以及各种实用价值,这些网站受到了各国民众、组织的欢迎,成为了当今网络世界上最热门的新型媒体。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体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它在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也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指出,社会性媒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本课题即是对社会性媒体政治功能的全面研究。 课题主要研究的是社会性媒体政治功能的生成过程;社会性媒体在舆论宣传、政治形象塑造、政治议程设置、煽动街头政治、舆论监督、政治对话和政治社会化等方面的政治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利用社会性媒体实现其各种政治功能,达到传播目的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各国的社会性媒体管制策略、发展策略以及中国政府的对应策略。课题拟解决的重点问题是:1.社会性媒体中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2.社会性媒体政治功能是如何实现的。3.社会性媒体政治功能如何具体应用于政治实践。

李艳华博士《汉语并立式复合词及其习得机制研究》:

并立式复合词是指一系列形式上并列,语义上并重的“格式”,一般由语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构成不变的框架,再添加可变的语义内容构成,如“东A西B”类(东张西望)、“一会A一会B”类(一会出一会进、时而高时而低)、“AABB加叠”(跌跌撞撞)、“连A带B”(连滚带爬)等等。

课题将对并立式复合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切入角度如下:(1)描写并立式复合词的语音、句法、语篇和语用特点并进行必要的解释。(2)探求并立式复合词的语义整合过程,力求对其浮现意义的产生机制有一个动态、全面的把握。(3)并立式复合词的语法化及词汇化。(4)并立式复合词对语义内容A、B所代表的多事件时间关系的表达。(5)留学生对并立式复合词的理解(语言输入)及使用(语言输出)情况的考察及习得机制研究。

并立式复合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认识汉语中框式结构的特点和全貌,更有利于在类型学的视野下进一步认识汉语的特点。并立式复合词的研究及成果对第二语言教学以及汉语的计算机处理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许明博士《基于认知语义学的口译传译单位研究》:

课题旨在从翻译学、交际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英汉、英法、法英等不同语言对(language pairs)之间的职业同传语料分析,探究口译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在理解、传译和表达等不同层面所表现出来表层和认知处理规律,尤其是这三个层面在译员在线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关系。

课题的研究将促进口译理论尤其是口译认知理论的发展,加深国内外译界对口译认知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本课题的研究还将为开拓口译认知教学法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丰富现有的以技能和经验传授为主的单一口译教学方法。本课题所采用的多语言对之间的语料对比和分析方法,尤其是语料的认知语义学分析方法,将拓展现有的口译研究方法。此研究方法还将为口译质量评估提出全新的量化思路和标准,并为自动同传系统的开发奠定方法和理论上的基础。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