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我校喜获4项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发布时间:2011-06-30  新闻来源:科研处 刘志敬 阅读量: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共申报32项,中标4项,平均立项率为12.5%,都分布在语言学学科。其中一般项目2项,分别是:张宝林研究员《通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标注规范研究》,李润生副教授《汉语农业词汇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研究》;青年项目2项,分别是:聂丹副研究员《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研究》,戴媛媛讲师《非汉字文化圈国家学生错别字数据库建设及错字类型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曾多次组织召开国家级项目申报动员会,通过学校和我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目和中标数目都逐年提高,“十一五”以来,我校共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4项,青年项目5项。

项目简介:

张宝林研究员:《通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标注规范研究》

“通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是与“专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相对而言的。它从字、词、短语、句、篇、语义、语用、语体、标点符号等各种角度对收入语料库的汉语中介语进行全面标注,并提供高效而便捷的检索系统。其建设目标是满足汉语教学与相关研究的各种需要,进而为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与水平服务。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建设正在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建设水平,并影响到基于语料库的多方面研究。主要问题之一即语料标注没有统一标准,标注内容与方式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进而导致了语料库的功能不全,使用不便,水平不高,价值有限。

针对上述情况,本项目将对通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标注规范进行深入研究。预期研究成果是:研制出能够满足教学与研究需要并切实可行的通用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语料标注规范,确立其标注模式,深化并丰富语篇标注和语体标注的内容,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语料标注中首次研究并规定语义、语用标注的内容和方法,研制出用可扩展的置标语言XML编制的完备的语料标注代码。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将为下一步研制“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国家标准”提供语料标注部分的参考性蓝本。

李润生副教授:《汉语农业词汇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研究》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高度发达,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辛勤的劳作中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生产经验和农业知识,由此创造了丰富的农业词汇,撰写了大量的农业历史文献。

此项目以汉语农业历史文献中的“农业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描写殷商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词汇系统,考察农业词汇的共时分布;从历时角度梳理农业词汇从古代演变到近现代的路径,总结农业词汇和词义系统演变的原因和规律。

农业是一个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生产部门。该项目“农业词汇”指用于种植业,表示农作物、农具、土壤、农时以及农业生产各个过程的名称和专门用语。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农史学家、词汇史学家和方言学家对汉语农业词汇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但从总体上讲,农业词汇研究还未受到足够重视。此项目系统研究农业词汇,扩大了训诂学、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此项目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完善大型语文辞典对农业词汇的选目和释义;同时,此项目对农业词汇科技内涵的研究、对农业词汇文化意义的发掘,将为中国农业科技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做出贡献。

聂丹副研究员:《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研究》

难度是评价测试质量的重要指标,任务难度研究是口语测试任务设计和口语能力分级评估的科学基础。随着口语测试的迅速发展,国外关于任务难度的研究不断升温,但总体尚处于摸索阶段,而汉语口语测试领域的任务研究还几近空白。

本课题将以语言测试、第二语言习得、话语分析、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基础,对汉语口语测试的任务难度进行探索性研究,旨在建立描述和评估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的理论框架。具体来说,主要回答四个问题:第一,影响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的因素都有哪些?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怎么样?第二,影响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内在结构和运作机制是什么?第三,怎样综合评估汉语口语测试的任务难度?怎样对不同任务进行难度层级排序?第四,怎样有效控制汉语口语测试的任务难度?本课题的前期研究表明,话题、体裁、输入等因素是影响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各主因素作用于任务难度的内在动因,并试图对此进行量化描述。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有望为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评估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规范口语测试的任务设计、提升测试效果提供指导,同时对汉语口语教学的任务设计也具有参考价值。

戴媛媛:《非汉字文化圈国家学生错别字数据库建设及错字类型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汉字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手段及研究方法上一直相对滞后。本课题的主要工作是在广泛收集非汉字文化圈国家学生手写语料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非汉字文化圈国家学生错别字数据库”,为对外汉字教学与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与手段。数据库包括作者及语料属性库、语料扫描文本库、错别字信息库、语料文档文本库、正字信息库和错字类型库等不同子库,各库之间均建立链接,用户可以在各库之间调取信息、根据研究需要统计相关数据。

“非汉字文化圈国家学生错别字数据库”以扫描技术保存了外国学生各类手写语料的原貌,同时利用手工标注,将语料中的错字、别字、不规范字分类录入数据库系统中,并以汉字字形计算工具为依托,描画出各类错字字形,以实现通过数据库程序对库中错字、别字、不规范字及其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的目的。拟建成的数据库在网络运营中,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条件和要求对错字、别字的各种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便捷的机器检索和提取,将填补国内外同类型数据库的空白。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