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学校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校师生努力奋斗,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目标,全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做好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促进了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北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期,基本完成了各项规划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学科水平整体提升,截至2015年12月,我校共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专业16个、硕士专业46个、本科专业29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
二、学校完成了学部制改革,形成了三个学部、六个直属学院(教学部)和两个科研院所。通过改革形成以学科为基础的办学格局,进一步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整体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激发教学科研创新。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中国学生培养方面,学校紧密发挥国际化优势,逐步完善了“专业+外语”、“外语+专业”、“非通用语种+英语”等培养模式,同时发挥语言、文化教学和跨文化研究优势,开展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通识教育。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积极推进四个“融合”,促进中外学生有机融合。
四、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学校共取得20多项重要奖项,获奖成果类型多样。成立了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专著、教材和CSSCI论文等高质量成果数量实现了较快增长。《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等期刊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外国媒体报道分析中心,中华文化译研网等平台,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积极发挥新型智库在战略研究、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石油附中、石油附小的建设,为市民提供各类外语培训,服务于学习型社会。
六、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12月,专任教师总数达到6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48%,博士学历比例达到44%,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达到教师总数的46%。五年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聘请名誉教授5人、兼职教授9人、客座教授34人。投入近400万,资助青年骨干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
七、国际合作继续深入,截至2015年12月,与世界上58个国家和地区的321所大学或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国际教育格局。
八、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2011年至2015年共聘请了38位著名海外专家、知名学者为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平均每年来校短期工作、讲学的外籍学者60余人次,常年聘请的外籍教师80余人。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中外联合培养力度,每年平均有400人次的学生出国学习。共承办了17所海外孔子学院和一所独立孔子课堂。2011年至2015年间共向海外派遣汉语国际教育师资220余名。
九、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继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建设,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完成了综合楼二期建设。
十、教育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后勤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学校积极拓展校外办学空间,与东戴河新区合作建设北语(东戴河)国际教育中心。
十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各级党组织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在全校师生员工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凸显。
十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更加丰富,世界文化节、中外学生志愿者联合总队等成为服务社会和实践育人的品牌项目,产生了重要社会影响。
回顾“十二五”,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以鼓舞全校师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学校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新闻中心推出“北语‘十二五’成就盘点”系列报道,学校审计处、商学院、出版社、汉语进修学院、财务处、网络教育学院、学生处、培训学院、校工会、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网络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教务处、宣传部、关工委、保卫处、教育基金会、基建处17个单位总结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成绩和亮点,让全校师生从中汲取力量,续写“十三五”更加辉煌的篇章!
附 北语”十二五“成就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