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第三届中国周边语言文化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15-11-16  新闻来源: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近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的跨境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周边语言文化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共有来自中国、中国台湾、美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土耳其、越南、老挝、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教授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跨境语言的研究非常重要,应当先行,语言是沿线国家和民族相互熟悉、理解、欣赏彼此文化的载体和桥梁,跨境语言的讨论与研究将为“一带一路”语言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央民族大学愿意以研讨会等形式为不同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的艾杰瑞(Jerold A. Edmondson)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和蒙古国科学院院长委托人Radnaa Bandi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从不同方面指出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沿线跨境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及价值,跨境语言研究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也拓展了语言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大会主旨报告由我校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郭风岚教授主持。报告人及其题目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的“跨境语言研究当前面临的三个理论问题”、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艾杰瑞教授的〝The Situations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cross-border languages〞、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Bitkeev Petr Tsedenovich教授的〝Concept of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of language situations. Theoretical bases, practical ways and methods of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in modern conditions of a polylingualism〞、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宏开研究员的“跨喜马拉雅藏缅语族语言分类研究”、我校“银龄学者”呼格吉勒图教授的“蒙古系跨境语言状况”。
    论坛安排紧凑,除大会主旨报告外,还有30余场大会报告。学者们就跨境语言结构特点、跨境语言使用现状、跨境语言文化特征、跨境语言生态保护、跨境语言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所长胡素华教授总结本次论坛具有如下特点:会议议题非常切合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会议主办方在跨境语言研究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种丰富,相关研究所涉及的语言和会议所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之多,而同声传译极大地消除了参会代表之间的语言障碍;会议报告内容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
    论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跨境语言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跨境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今后还将举办跨境语言专题论坛。

开幕式主席台

开幕式现场

合影

合影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