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由科研处主办的“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届科研报告会”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本次科研报告会分为分组会议和集体大会两个环节。李宇明书记、曹志耘副校长、张旺熹教授出席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韩经太教授宣布了获奖名单。
分组会议中,语言学一组、语言学二组、教学组、文化文学组和综合组5个讨论小组分别在5个不同的教室同时进行参评论文报告和讨论,每组各有1至2名教授主持,十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了相关的分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碰撞思想。
集体大会上,每个小组的主持人介绍了本组论文的基本情况,充分肯定了论文作者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精神,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张旺熹教授和孙德金教授主持语言学一组的会议,张旺熹教授对本组情况进行了总结:本组论文选题范围理想,创新之处较多,整体水平较高。他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点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语法理论研究的学习与修养。要进一步加强对宏观性和系统性语法研究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要加强语法与语法教学的接口研究,使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能够更加适应和满足语法教学,尤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研究和教学。
主持语言学二组会议的王振亚教授认为本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比较高的学术创新性。一些论文采用了比较专业的统计技术,使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当然也有一些论文立论支撑不够。主持教学组会议的姜丽萍教授认为本组汉语教学的研究角度多样,丰富了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的范围和选题的思路;研究方法科学;每篇论文都有大量的教学实例,对教学、教材编写,甚至是学科理论的培养研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论文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对未来的研究是有启发作用的。
文化文学组的会议由韩经太教授和傅勇教授主持,总结人傅勇教授认为参评论文的选题都非常新颖,论证有深度,资料丰富,有很强的创新性,对本学科的构建和发展有比较强的借鉴意义,对教学也有一定得指导性,但论文格式的规范性等也要特别注意。主持综合组会议的李克宁教授认为综合组论文多元化,总体选题新颖,都是各个行业比较前沿的、现实性的问题,一些论文具有政策借鉴意义;大多数论文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过程细致严谨。个别论文也存在偏重策略,问题不够突出,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等问题。
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回顾了我校近几年的科研发展情况,介绍了本届科研报告会的筹备和优秀论文的奖励情况。本届报告会是2005年第九届科研报告会之后,时隔八年再次举办的全校性科研报告会。为了保证科研报告会的顺利举行,科研处于今年5月12日发布了《关于举办北京语言大学第十届科研报告会的通知(第1号)》,于6月23日发布了第2号通知。截至10月20日,共收到论文49篇,其中语言学21篇,教学10篇,文学文化8篇,其他类论文10篇。根据每组人数和学科分布,共评出一等奖5名,每人奖励10000元人民币;二等奖10名,每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三等奖9名,每人奖励2000元人民币。获奖论文将集结成论文集,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最后,曹志耘副校长做了总结讲话。他首先对组织和参加本届科研报告会的科研处同事、提交论文的教师、匿名评审的专家及学校领导表示感谢。他说,学校的科研报告会为一线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提供了学术展示、交流和借鉴的平台。近几年学校科研发展的情况,说明我校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科研处及各学部、院系也都在努力创造有利于科研、学术发展的条件。他鼓励大家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虽然我校科研项目的申请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大家要积极参与学校的科研报告会,以加强交流、沟通和互鉴,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产出。

李宇明书记与获得本次报告会一等奖的教师合影

曹志耘副校长与获得本次报告会二等奖的教师合影

张旺熹教授与获得本次报告会三等奖的教师合影

科研处处长李庆本教授介绍本次科研报告会的情况

我校师生认真聆听分组报告
附件:2014年第十届科研报告会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