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京教育》刊发校长访谈 解读北语改革新举措

发布时间:2014-09-16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日前,《北京教育》高教版“一把手访谈”栏目刊登了《深化改革 特色取胜——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一文。崔校长围绕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如何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培养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这一主题,解读了学校在体制改革上的新举措,以及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发展。

  崔校长在访谈中指出,学校于2013年完成了管理体制改革即大部制改革,旨在实现减员增效。学校的学术体制改革即学部制改革,正在进行。学部制改革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术自由、探索教授治学为指导,以理顺学科与办学实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整体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目标,按照学科门类,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组建为一个学部。学校强调体制先行,机制后行。体制意味着机构如何调整,机制意味着制度如何建设,并最终形成现代大学制度。

  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走精品化道路。崔校长表示,学科发展要坚持“长高不长胖”的理念:一是错位发展,别人有的学科,我们不一定有;但别人没有的学科,我们可能大力发展。二是找空发展,别人都有的学科但发展较薄弱之处,我们可以着力建设。三是特色发展,不盲目跟风,立足学校实际和特色,建设最好的学科。

  在探索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道路,北语积极探索中外学生融合的有效途径,包括同堂上课,共同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各国艺术节,开展语伴文化等。崔校长表示,“多元文化,共生共存”这是北语校园文化的精髓。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公民,具体来说就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全球视野、国际胸怀,还要有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经验;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多语言能力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

  崔校长指出,学校积极整合国际国内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担负起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目前,北语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的300多所大学及其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国际教育格局,通过学生交换学习,培养文化使者,进行公民外交。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9月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