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立德树人,不辱大学使命——李宇明书记为2014级新生做开学第一讲

发布时间:2014-09-12  新闻来源:李宇明 

  9月11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逸夫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李宇明为2014级新生做了开学第一讲。来自全国各地的1800余名2014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名国际学生聆听了此次精彩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立德树人,不辱大学使命

——在2014年北京语言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李宇明

    经过十余年的辛勤苦读,诸位同学跨入了久慕久叩的大学校门。对于你们来说,叩开大门,登堂入室,不仅是大学生活的开始,更意味着一个崭新人生阶段的开启——以成熟的眼光审视大千世界,以成年的身份把握人生方向。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明了大学的使命,继之要明了大学生的使命。这样才能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一、大学的使命,是用学术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大学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学术机构。大学之使命,概而言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科学所未知的问题,知识的传承问题,国计民生问题,乃至人类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大学任务之首,就是培养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大学生,培养毕业之后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贤才。

  大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组织,就在于大学还要培养大学生,故而大学“以学生为本”。非学术机构也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之不同的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突出“学术”二字,是以学术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努力发现学术问题,是把一般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

  大学的使命有许多需要学生承担,需要在学时承担或毕业后承担,所以大学的使命也是大学生的使命。大学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会用学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很多因素,时间有限,我主要谈四点:

  第一,人民意识。人民意识是为人处事的立场,也是学术研究的立场。树人先立德,窃以为,德之首就是“人民意识”,要永远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之伦理、社会之正义、为事之善恶,全以人民立场为准绳。人、学术和精神,不能堕落为压榨人民的权贵的附庸,人民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第二,终身读书。《周易》云:“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前言往行”,就是前人之嘉言懿行。“以畜其德”,“畜”通“蓄”,就是将前人之嘉言懿行作为自己道德品行、见识思虑的基础。读书方可与古今中外的圣贤为伍,方可发现没有解决的新问题、方可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过去,识不识字、能不能读书,是文盲和非文盲的划分标志;如今,义务教育已经在中国普及,大学教育也进入大众化阶段,区分人群的标准已经不是识字不识字、能不能读书,而是乐意不乐意读书。乐意读书与否,成为两种不同的人生方式,带来不同的人生质量,最终导致两种不同的人生。作为当代人,要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在读书中与贤圣交游交心,在读书中涉猎知识、淬炼品格,在读书中领悟人生的美妙。

  第三,批判精神。批判精神不是无根据地批判一切,而是一种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成说的品质,就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问题意识,就是以多维度思维、探讨另种解决问题的习惯。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曾经说过:“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之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批判精神,不仅需要见识,更需要胆识。

  第四,坚持真理。真理是世界构成、运行的规律。发现这些规律,就是探索问题;遵循这些规律,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真理有时候比发现真理还难。发现了问题,应如获至宝,想尽千方百计解决它,“坚持不懈”;探讨之所得,绝不轻易放弃,“固执己见”,除非证明它真的错了。自己错了,能够放弃,这也是一种勇气。向真理低头不是耻辱,而是高贵!当然,贴着真理标签的东西很多,要学会用学术的方式去甄别。

  北京语言大学环境优美、文化多元,是立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人乐园。

 

二、大学教育改革,就是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况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在世界前列,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要达世界前列,还需走很长的崎岖道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就是要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况。

  当今,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桌餐制”,一个专业吃“一桌饭”,开设大致相同的课程,培养大致相同的人才。“桌餐制”的优点是保证了专业规格,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严重不足,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专业对口”的时代逐渐成为过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快速提到了大学的日程。大学教育的“桌餐制”应尽快向“套餐制”发展。餐前冷盘、主菜、餐后甜点、饮品之类,可以多一些选择,既保证专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还要尽量加大选修课的比重。

  当然最理想的是“自助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课,根据自己的生涯规划选课;不仅选修本院系的课,也可以选修其他院系的课、其他学校的课、网络上的课,甚至可以选修国外的课程。这样,学生入学时虽然学识能力相近,毕业时却是万紫千红。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为社会培养了各具特色的人才。

  由“桌餐”到“套餐”,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餐”,最需要教育观念大转变,需要真正的“学分制”,需要实现“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应试教育”、“就业教育”。大学生需要考虑就业,也必须能够就业,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其弊无穷,就如同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以莫名其妙的指标进行大学排名一样,其害无穷。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者的观念要转变,学生和家长的观念要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也必须转变。

  对学生“供餐方式”的变化,改变学生“被学习”的局面,转变教育观念,还要充分考虑“信息化”。

  人类正步入一个全面信息化时代,过去人类的交际方式是“人-人”交际,现在还需要凭借信技术,“人-机-人”交际逐渐成为主要的交际方式。交际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改变,带来大学培养规格的改变。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据说每两年就进步翻倍。回顾过去一百年,达到5000万用户的份额,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ipad用了3年,facebook用了2年,新浪微博用了不到1年。2011年是“微信元年”,代表着“微时代”的真正到来。2011年1月诞生的微信,到2014年5月已经拥有8亿用户,8月份已经拥有580多万个公众账号。

  2012年开始,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开设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即“慕课”,台湾译为“磨课”),吸引了全世界的学习者,被一些学者称为教育“海啸”。2013年,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相继推出了“慕课”。国家开放大学已打造了上万门“微课”。2014年5月12日,由深圳大学倡导的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正式成立,56所高校参加,目标是通过未来三年的努力,吸引200所地方高校加入优课联盟,要开设1000门左右的课程。

  北京语言大学早就重视和开始了“慕课”建设。在高校中较早使用“一卡通”。今年5月,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把信息化看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推进“虚拟北语”建设。现在又筹备“语言信息处理与社会计算”、“大数据与汉语国际教育”等学术组织的建设。

  “慕课”“微课”“优课”等对教育、对大学意味着什么?大学教育由“桌餐”到“套餐”,再到“自助餐”,又意味着什么?如果这些不是“狼来了”的寓言故事,那么,大学的模样和教师的职责,恐怕都会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其实这种变化早已悄然萌动,只是看你发现与否,重视与否,采取应对之策与否!

  立德树人,不辱使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要有“大学”精神,大学生应有高远追求。这大学精神,这高远追求,就是要用学术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造福人民、造福人类。

DSC_9307

李书记做精彩演讲

 

新生认真聆听

新生认真聆听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李书记开学第一讲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