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以国家卫计委监督局副局长何翔为组长的国家卫计委第二督导组一行5人到我校就北京市“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情况”召开了现场督察汇报会。分别听取了北京市卫计委、市疾控中心、出入境管理局、市教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北京语言大学董立均副校长的详细汇报,认真听取了语言大学防控预案和防控流程,并实地考察了北京语言大学为西非五国新入校学生设立的健康监测区。
“埃博拉”是人类所知最致命的传染性病毒之一,感染后死亡率高达50-70%。“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埃博拉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可通过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传播。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目前病毒爆发案例集中在尼日利亚、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刚果(金)西非五国。截至2014年8月28日,已造成至少1400人死亡,2615人感染。
北京语言大学现有24名西非五国学生(含13名在读生,11名新生),同时,北京语言大学还承担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派的96名西非五国来华留学生中转地方各校的工作。学校制定了详尽的防控预案,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全面防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在学校的发生:一,加强对西非四国新生和返京在读学生的统计和排查,每日上报校医院,由校医院上报海淀区疾控中心;二,对疫区来华留学生(包括我校学生及中转学生)抵校报到第一时间进行重要流行病学调查及健康提示,发现异常及时上报校医院;三,对来自疫区的留学生进行为期21天的集中健康监测,由医务人员负责每日定期健康问诊;四,学校对疫区来华的中转留学生要集中安排宿舍,尽量保证区域独立;五,一旦发现有发热、乏力、咽痛等症状的学生,第一时间联系海淀区CDC联系北京急救中心埃博拉出血热调度专线进行转运,将病例转至地坛医院诊治;六,按照海淀区CDC按照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确定密切接触者,由校医院对密切接触者做好医学观察。
国家卫计委第二督导组在考察了北语设于学四楼的12间埃博拉疫情观察室后,对北语的防控措施表示满意,认为:“观察室符合要求。”
北语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学校党委副书记王鲁新,与学校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治领导小组的各位成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