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李宇明教授一行参加第八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4-07-03  新闻来源:语言科学院 

  2014年6月12—13日,第八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本次会议由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主办,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暨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南开大学等单位协办,会议主题为“两岸四地语言与生活”。来自两岸四地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70余人出席了会议。我校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语言科学院陈双新教授、汉语学院吴双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

  6月12日下午,李宇明教授受邀参加了主题为“华语地区之现代语言与生活”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李宇明教授首先应会议主持人要求介绍了6月初在苏州召开的世界语言大会的情况、特点和意义,然后结合座谈会的主题着重阐述了:1、要重视语言生活。两岸四地和海外其他各个华语社区的语言差异情况,既是语言多样性、丰富多彩的表现,有时也可能带来误会,当前要正视差异的现实,要有语言生活的概念,只有了解了语言生活,才能更好地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和举措;2、沟通很重要。如何沟通,当然需要学者做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两岸人的沟通,两岸人心的沟通、信息的沟通,很多问题要在生活中去沟通,要研究语言生活,主要目标是使语言生活顺畅,要解决语言生活中发生障碍的问题。有关语言的学术研究、文化研究当然重要,老百姓的事情更重要;3、只有通过语言生活,才能真正解决我们之间需要沟通的问题。如果只有学者之间的沟通,语言生活中的误会最终还会存在。所以要关注语言生活、研究语言生活,通过语言生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会议期间,李宇明教授做了《汉语传播的国际形象问题》的大会主旨报告(本次会议共安排了两场主旨报告,另一场为台湾政治大学竺家宁教授所作的《谈两岸语音规范和词汇比较研究的几个问题》)。在一个小时的报告中,李宇明教授深入阐述了汉语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问题。他认为,向世界传播汉语,关乎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利益。汉语国际传播的效率,最终取决于有多少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和使用,正如商品销售需要有充分显示商品价值、足以吸引消费者的广告一样,汉语传播业需要有彰显汉语学习价值、足以吸引语言学习者的国际形象。是把汉语塑造成“古老文明”的语言还是“拥有未来”的语言?前者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设计,后者是从经济生活的发展设计。除了塑造汉语的国际形象之外,还需要破除“汉语难学”的传统印象。因为“汉语难学”会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严重妨碍汉语的国际传播,应当在舆论上破除汉语难学,在实践上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塑造汉语的国际形象,打破汉语难学的传统印象,需要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的共同谋划与努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应当加强语言协调。李宇明教授的报告观点新颖,视野宏阔,受到全体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和赞扬,并引起热烈讨论。

  陈双新、吴双教授分别做了《两岸传承字字形差异的原因及统一的建议》《二语学习者仿写对偶修辞格对其汉语作文影响理论和实验分析》的报告。

  会议期间,李宇明教授应邀会见了台湾联合大学曾志朗教授、台北教育大学张新仁校长、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柯华葳院长、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董鹏程教授、《华语文教学研究》主编戴浩一教授、“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吴娴博士等岛内教育界人士。

  李宇明教授还专门会见了我校合作伙伴“中华语文研习所”创办人何景贤先生及我校校友、美国圣十字学院何宝璋教授(何宝璋教授是国际著名汉语教育研究专家、原哈佛大学中文部主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我校任教)。

  “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 是由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会、汉语语音与拼音分会策划发起的系列性研讨会。研讨会旨在为两岸四地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推进语言文字标准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从2005年至今,已先后在南开大学(首届,2005年11月)、澳门科技大学(第二届,2006年11月)、香港岭南大学(第三届,2007年12月)、台湾师范大学(第四届,2009年6月)、广州大学(第五届,2010年12月)、澳门理工学院(第六届,2011年12月)、香港理工大学(第七届,2013年3月)成功举办过七届。今年是第八届。第九届研讨会将于2015年在山东烟台鲁东大学召开。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