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为期2天的“第一届中阿语言文化论坛”在我校圆满落幕。此次论坛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联合承办,以“国家语言政策与汉语、阿拉伯语国际教育”为主题,旨在落实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提高中阿双方在汉语、阿拉伯语国际教育以及国家语言政策方面的研究水平。
4月26日上午9时,论坛开幕式在我校逸夫报告厅隆重举行,国家汉办党委书记马箭飞等中方贵宾,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校长穆罕穆德•艾哈迈德•穆罕穆戴尼,埃及凯法瑞•谢赫大学校长马吉德•阿卜杜勒•塔瓦卜,埃及苏伊士大学校长马赫•阿卜杜勒•法塔赫等埃方重要嘉宾,及阿拉伯国家联盟大使加尼姆、约旦驻华大使叶海亚、埃及驻华大使马杰迪、苏丹驻华大使阿卜杜高迪尔•达法拉等多位阿拉伯国家驻华高级外交官出席此次开幕式。崔希亮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中阿语言文化论坛’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论坛,以语言文化底蕴为依托,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著名的语言文化学者汇聚在一起。希望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能够成为各位阿拉伯学者来华交流的平台、成为国内阿拉伯研究领域的合作基地。”
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十分重视与国内阿拉伯问题研究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全方位推动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研究搭建了平台。为了配合此次论坛的召开,26日上午10时还举行了国内首部《阿拉伯黄皮书(2013-2014)》的首发仪式,该皮书是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的首部标志性学术成果,从政治外交、经贸金融、能源和环境、社会文教等5个角度,较全面地反映了2013年阿拉伯国家的热点问题和地区形势发展。曹志耘副校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胡鹏光教授等嘉宾分别在皮书首发仪式上致辞。
来自埃及、沙特、突尼斯、约旦等阿拉伯国家高等院校的30余位专家教授,以及90多位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夏大学等相关院校的师生代表也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及皮书首发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今日中国》杂志社以及半岛电视台、中东社等20余家国内外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26日下午,中阿双方举行了中阿大学校长圆桌会议,来自中国、埃及的10所大学的校长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共签署20项校际合作协定;此外,中阿双方以《第一届中阿语言文化论坛论文集》为基础,分别以“国家语言政策与对外汉语教学”、“国家语言政策与对外阿语教学”、“阿拉伯地区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中阿语言教学与文化”为主题举行了多场主题研讨会,分享了最新的学术成果;经过深入地探讨,与会的中阿学者一致倡议成立“中埃高级翻译混合专家委员会”,着手于《中阿文化词典》《中阿名著大百科全书》等书籍的编写,为促进中阿语言文化交流,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论坛期间,来自国内40余所学校的教师代表针对我国阿拉伯语教学现状展开热烈讨论,鉴于我国近年来高校阿语教育呈现的井喷式发展态势,我校阿拉伯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夏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倡议成立了“中国阿拉伯中东问题中青年学者论坛”,旨在更有效地调动中青年教师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解决高校智库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王鲁新副书记在27日论坛闭幕式上指出:“此次论坛是落实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重大举措,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学者开展语言和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智力平台,也为高校在中阿合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了不竭源泉。”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进一步强化了中非高校20+20合作的平台建设,加强了中阿学者在语言和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提升了中阿双方在汉语、阿拉伯语国际教育以及国家语言政策方面的研究水平。论坛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

与会嘉宾

马箭飞书记致辞

穆罕默戴尼校长致辞
崔希亮校长致辞

王鲁新副书记等签署合作协定

活动现场

合影
媒体链接:
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427/c1002-24947755.html
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4-04-28/content_11638344.html
国际在线: http://gb.cri.cn/42071/2014/04/28/7371s4520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