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语智库建设新成就——当代中国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被社科院要报采用

发布时间:2014-04-21  新闻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 肖强 

  近日,我校当代中国研究所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编辑部的采用证明,当代中国研究所报送的研究报告《关于环中国海域标准地名建设的几点建议》(作者:李宇明、郭风岚、郑承军),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中办)第231期上,这意味着这一智库研究报告走进了中南海。

  研究报告从国家安全战略出发,通过研究指出,环中国海域标准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意识尚很薄弱,特提出有关问题,并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

  报告指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可管辖的海洋国土,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长期以来,中国海疆并不平静,特别是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等等让我们看到中国领海主权在不断受到挑战。众所周知,在国家之间发生领土领海争端时,国际法已有明确的确认领土归属权的原则,即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最早连续不断地有效行政管辖。一个地名在解决领土争端时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理当梳理好中国海疆地名历史,让事实说话。地名不仅仅是标示方位,也是文化的瑰宝,它包含着人类的历史记忆,体现着国家的尊严。

  报告还指出,海疆地名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用名随意,易授人以柄。因此,特别呼吁国家一方面对地名进行立法,尽快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地名书写与使用标准系统,由国家权威部门统一向国内外发布,一经发布,即具法律法规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地名使用的宣传、普及工作,相关部门要广而告之,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在正式文件特别是政府公文中须严格执行,在民间交往中须习惯使用,在工具书、教材编纂以及地图绘制、电子设备等方面严格使用标准地名,避免随意性。”

  报告还认为,海疆地名问题的确不仅仅是语言学、地名学学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建设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问题,让规范使用海疆地名形成一种习惯。”

  据悉,该研究报告还将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供信息》(中宣部)采用。

  当代中国研究所致力于高校智库建设和中国问题研究,并力推我校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与社会接轨。目前,根据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大学生杂志社的合作协议,我校青年学者陈龙、刘丹、李超等老师的作品已经发表在《大学生》上,受到全国大学生的关注。

  “海域地名”研究报告的被采用与此前张维佳教授报告被《零讯》采用,可以说标志着我校智库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