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申请的四项2013年度北京市共建项目,均通过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财政局先后组织的“共建项目”评审。四个项目分别为:刘克教授“北京创意产业小型企业公共服务孵化器研究”;司富珍教授“动态理论视角下的北京口语语法研究”;周阅教授“近代外国人与北京文化”;于小植副教授“‘京味小说’中的‘胡同串儿’与北京文化演进”。
“共建项目”全称为“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是由北京市财政教育经费专项支持,根据北京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交流工作的需要,对中央在京高校设立的资助项目。共建项目旨在支持中央在京高校的发展,引导中央在京高校为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项目简介:
刘克教授:“北京创意产业小型企业公共服务孵化器研究”
该项目以创意产业的主体即小型企业为立足点,对目前北京市面向小型创意企业的公共孵化平台展开研究,以探讨政府对公共孵化平台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的作用,以及公共孵化平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对小型创意企业的资金融通、技术支持、管理规范和市场开发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促进北京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和借鉴。
司富珍教授:“动态理论视角下的北京口语语法研究”
该项目旨在以生成语法“最简方案”以及“分布形态理论”为理论框架,借鉴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词汇、句法两个层面入手对北京口语语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对其形态构词规则、短语结构规则进行系统描写与解释。本研究不同于以往同类研究的主要地方是:(一)它对于北京口语语法“词汇”和“短语结构”两个层面的语法规则的探讨将采用一种修正了的“分布形态理论”的视角,认为词汇内部的结构规则与短语结构规则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大大消减词库模块,将更多地规则合并到短语结构规则层面上来。(二)在短语结构层面上,它主张一种语用层和语义层分层而置的制图模式,认为语用信息的句法化在短语层次和句子层次上有相似的分布特点。因而句法系统从边界来看是开放和动态的,而不是完全封闭和自治的。
周阅教授:“近代外国人与北京文化”
晚清以降,来京的外国人无论人数、身份还是活动领域,较之以往都有了明显增加。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为中外文化交流付出了或多或少的努力,同时他们自身也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他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北京文化的认识、评价与传播,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代以后北京文化中的国际性因素。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即是以近代活跃在北京的外国人为中心,探究他们所从事的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北京地方文化相关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给北京文化带来的影响。研究的时间范围原则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上世纪前半期,选取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分别在文学、戏曲、新闻出版等不同领域展开研究,预期包括日本人、英国人、法国人等。
本项研究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是“国际中国学研究”中的“国际北京学研究”。对“近代外国人与北京文化”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北京文化的全国性以及世界性价值,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探究与发掘。本研究即以此为目标展开。
于小植副教授:“‘京味小说’中的‘胡同串儿’与北京文化演进”
“胡同”是北京文化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它承载了历史、政治、社会、地理、人文等多重内涵。但是,北京的胡同正在逐步“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立交桥。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常常是背离的,也许“胡同”的消亡是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时候,摄影师拍“胡同”,画家画“胡同”,作家写“胡同”,文化学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存“胡同”这份文化记忆,试图为后代留下文化想象。
其实,“胡同”的真正内涵是要通过“胡同”里的人和“胡同”里的事儿来呈现的。本课题将研究对象集中于“胡同”里的人——“胡同串儿”上,通过对“京味小说”中“胡同串儿”的时间史、事件史、生命史和叙事史研究,探寻“胡同串儿”形象演变与当代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之间的关系,分析“胡同串儿”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蕴含的历史逻辑和生命体验,辨识“胡同串儿”形象叙事规则的演变,及其隐含的当代知识分子精神诉求。
对于“胡同串儿”的社会实践、生存经验和个体命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等级制度、教育制度、城乡差别、文化传统、道德风尚等问题,可以探寻北京社会发展的轨迹和逻辑,辨识北京文化中存在的症结;另外,反思“胡同串儿”的堕落、欲望、怨恨等行为,对于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人”、重建正义、和谐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具有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