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纪念切音字运动120周年学术座谈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3-10-28  新闻来源: 

  10月26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文现代化学会、商务印书馆、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语言产业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联合举办“纪念切音字运动120周年学术座谈会”。国内近40余位语言文字学专家、战略研究专家、文化学者出席会议,研究语文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探讨新时期社会发展与成长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由此掀起了“切音字运动”。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声,切音字就是泛指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汉语拼音方案。

  1892年,中国切音字运动先驱卢戆章刊印了《一目了然初阶》,开启了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在此后的100多年里,语言文字运动一直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座谈会有四个主要议题: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语文改革、国家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语文政策、国家安全中的语言战略、国家发展中的语言事业与语文学界的职业担当等。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宇明教授致辞,他认为当代语言应用领域的许多关系亟待调整,如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国家通用语言与汉语方言关系、国家通用语言与外语的关系等;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的语言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方言濒危和保护问题、汉字简繁问题、字母词问题、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等,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由语言矛盾直接引发的群体事件。

  与会学者回顾了切音字运动的历史,对始于切音字运动的语言文字运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予以了充分肯定,也对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问题、任务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一些设想。王洪君教授认为,汉语拼音运动、白话文推广、国语运动及汉字简化和普通话推广运动不仅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凝聚了民心,鼓舞了斗志,而且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新中国的普通话推广,国家经济不可能实现如此高速的增长。陈章太先生认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语言无疑是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语言资源不仅可以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促进社会稳定,更能提升国家文化上的软实力,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周洪波编审和凌德祥教授分别列举了语言在出版业、培训业及留学生教育等领域对国家经济的巨大贡献。在如何看待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关系问题上,张维佳教授认为,应该从国家政治学、地理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法理依据等多元角度切入,辩证地处理好国家安全与个人语言权利、语言沟通与语言保护等关系,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公民利益,又要保持多元文化生态。

  与会学者共同倡议,语文学界要研究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关注语言生活,充分发挥国家语言文字决策的智库作用,做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会前108岁高龄的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为本次会议题了词,“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江彦桥先生致辞。30多名研究生和年轻学者旁听了会议。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