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新京报大讲堂活动走进北京语言大学

发布时间:2013-10-18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我停下来一看,发现袜子底居然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袜套了。”新京报的崔木杨记者正站在讲台上叙述汶川地震期间的采访经历。台下,300人的大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

  这是由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系主办的新京报大讲堂活动。2013年10月14日下午,讲座在教二301准时开始。新京报北京新闻调查部副主编崔木杨、特稿写作部副主编张寒先后向同学们讲述了一线报道的经历和特稿写作的心得。

  “因为那个卫星少了一颗,所以我们发出去的是一堆乱码,收回来的又是另一堆乱码,等于没用。”崔木杨记者诙谐的叙述风格引发一阵阵欢笑。在一小时的讲述中,崔木杨以幽默风趣的口吻,配以图片和细致的解说,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在一线采访的惊险经历和报道感悟。

  “做记者,就是要胆大、心细、脸皮厚。”他总结道。紧接着,张寒从提问、细节描写、编织文本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特稿写作的实务技巧。“墓碑、他抱的那棵树、秋天的雨、挖掘机的画”,这是张寒所举的四个例子。从这四个例子中,张寒结合自己的作品,细致地向同学们讲述如何在采访中捕捉细节、记录细节。在对“内蒙古越狱事件”的叙述中,张寒则将相关采访分割成:质疑、对话、抓捕过程和亡命过程等多个方面,从实际的报道情况入手,悉数讲解如何在采访中选取多个角度、调动多个形式。

  不少同学表示,张寒的讲述实在、具体,操作性特别强。这与平时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有很大不同。在之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从社会学、新闻伦理、报道逻辑等方面向两位主讲人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得到了细致的解答。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