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场电影《中国协奏曲》放映及交流的结束,为期一个月的中国电影展在佐治亚州立大学General Classroom Building 放映室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电影展由亚特兰大中国经济政治研究中心(China Research Center)、佐治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传媒系及佐治亚理工大学、埃默里大学、肯尼索州立大学等亚城四所高校联合举办,从2013年2月28日起,每周一次,共放映了六部当前中国优秀的电影。佐治亚州立大学(GSU)放映了其中的故事片《鸡蛋和石头》、《另一半》和纪录片《胶带》、《中国协奏曲》,受到了师生和中国迷的热烈欢迎。
《鸡蛋和石头》:农村留守少女的成长之痛
这是一个沉重的电影,透过自然光的摄影与原声,讲述的是一个留守农村的少女遭遇性侵犯后怀孕的恐惧与焦虑。与此同时,少女恐惧的背景后面是千年不变的农村祭祖与葬俗中的咒语与锣鼓。画面极具张力,微笑的脸与沉痛的心形成强烈反差。电影意象丰富,鸡蛋和石头分别有多重指向,冷峻又不失温暖,给观众不同的解读空间。湖南方言和雨水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少女之痛的原生态记录则给作者黄骥贴上了女性主义的标签。
《胶带》:剑走偏锋的艺术实验
一个另类艺术家用偏激的行为艺术来记录现代社会的变迁。导演李凝的初衷是要表现“一个人总能找到精神和肉体结合粘连的点”,大胆挑战了艺术表现的禁忌。导演发现了“胶带”这个普通物品的粘性、随机性和强迫性特点,对胶带的研究上升到了哲学范畴。透过胶带可窥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勾连。随处可见的粘在地上的照片上的各种姿势、舞蹈团的艰难生存、废墟里的身体挣扎以及处处拆迁的标语背后,是“胶带们”对生活无奈的妥协和执着的坚守。
《另一半》:边城少女守望爱情的悲剧
镜头聚焦四川自贡。律师事务所,一个观察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窗口。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各种女人在这里向律师提各种要求。有的对丈夫倾心付出却遭遇背叛,要求把买给丈夫的名牌衣服收回;有的希望嫁到港台或美国;有的则跟离婚的丈夫争夺幼子;有的则要求讨回丈夫医疗事故赔偿……人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嬉笑怒骂,似乎没有爱情、似乎也谈不上快乐或不快乐。然而沉默寡言的主人公李晓菲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默默地守望着自己的爱情。尽管故事以悲剧收束,但毕竟真爱温暖人心。这是一部唤起希望的电影。
《中国协奏曲》:对群体化身份的反思与追问
影片透视了重庆红歌背景下这一特殊时期的人们生活现状。片中重叠了旧电影、电视画面和日常生活中的多种表情,重叠了来自新闻媒体、当地人的言语及主旋律歌曲、流行歌曲等多重声音。导演将自己的立场隐藏于未知身份的声音中,竭力客观地表现对群体痴迷于摆布场景的反思与追问。冷峻的画外音撕破了表象,直视内里。
这四部影片中的人性冲突、文化冲撞、迷茫反思和社会融合拼凑成一个个斑驳的影像,电影人的独立思考甚至是剑走偏锋的艺术实验,如同击中灵魂的摇滚乐,展现了中国当代电影多元化的艺术水准。四位导演均为70、80后青年,都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与才华。他们的作品有表达的欲望与勇气,犀利、深刻并充满激情。正如《胶带》导演李凝所言:“触到内心,你也会坚持。”疼痛背后是创作者对自己故土的挚爱、希望和坚守。冷峻的底色中透出的乐观与坚强,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
每次映后的观众讨论都是一次中美文化的交流。尽管两国之间有着诸多的文化差异,但艺术并无国界。正如GSU学生Zach Will评论《鸡蛋与石头》这一组对比事物的象征意义时所说:“鸡蛋和石头所表达的价值观使我感到惊奇,拍得太好了。灯光很美,画面的处理在别的电影中很少见到。鸡蛋象征着生活,而石头则反过来象征着死亡,或是主人公与生活的抗争。”
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亚特兰大四所高校联合放映,主办方邀请了《中国协奏曲》的导演王博跟观众见面交流。美国观众对中国当今社会表现出了热切的关注,评价这些电影幽默、有力、有勇气;片中丰富的社会信息也令他们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GSU的师生和中国文化、电影爱好者惊异于中国社会高速的发展、都市与乡村惊人的变化,也切实感受到现代中国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他们不但从中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中国民众的生存万相,也共同分享了这次中国电影的艺术盛宴。

图片一(上)GSU观众与孔院及传媒系教师讨论《鸡蛋与石头》、《胶带》

图片二 (上) 《另一半》放映后观众交流 (下) 《中国协奏曲》导演王博与GSU观众进行交流

图片三 GSU学生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电影《中国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