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深入挖掘梁晓声创作的内在特质

发布时间:2012-10-15  新闻来源:新闻中心 

 

  10月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与会学者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了四场学术研讨。民生与正义:梁晓声创作研讨会共收到论文及摘要24篇、梁晓声年谱1份。

  梁晓声的知青文学创作是本次研讨的重点。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评价梁晓声知青文学的关键点是其知青写作中的理想主义精神与文革苦难的关系。毕光明的《略谈〈知青〉的“文革”叙事》、王春林的《情感记忆与历史反思之间的精神位移——“知青文学”视域中的梁晓声〈知青〉》、车红梅的《论梁晓声北大荒知青小说的创作心理》、胡玉伟的《“这一代”的历史记忆——关于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张艳梅的《文学与历史记忆——由梁晓声知青文学谈起 》、桂琳的《对知青成长书写中不同书写模式的考察》、李东芳的《诗情对苦难的消解——略论梁晓声知青小说中“诗意”的价值》、刘军茹的《中国知识分子影视实践的转向——梁晓声〈知青〉的叙事特点》8篇论文从不同侧面阐释了梁晓声知青文学创作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王春林认为,在《知青》中存在着“两个梁晓声”,“一个是理性的梁晓声,这个梁晓声意欲在理性的层面上对于知青生活进行清醒深入的历史反思。另一个则是依然沉浸在个人‘情感记忆’中的梁晓声,这个梁晓声对于自己所亲历过的知青岁月,充满着浓烈的留恋与价值认同情绪。”车红梅认为梁晓声的小说“充分观照北大荒知青的正面价值,这成为20世纪知青文学创作的主导性话语。”李东芳认为,梁晓声的知青写作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北大荒自然环境的雄奇和荒蛮既是激情和崇高等品格的象征物,也是将‘苦难’浪漫化和诗意化,将荒谬感意义化的重要载体。此外,知识青年的知识趣味也常常在文本中创造诗意。”胡玉伟认为:“在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中,苦难并没有被遗忘,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再经过过滤性抽取升华为一种精神财富。作为‘再教育’运动背景的‘文革’被推到远景。作者试图以此与‘文革’拉开道德上的距离。这是作者的一种叙事策略。在作者笔下,一代人以自己的善和正义与‘文革’的恶进行精神上的较量,‘相信未来’的乐观的历史观使得悲剧最终被正剧化了。”刘军茹认为“《知青》在温暖的向善的人性体悟及叙事中”为“传达知识分子理念和适应主导意识形态规范之间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

  与会者还对梁晓声1990年前后创作的转向、梁晓声创作的理性精神、梁晓声创作的爱情书写、梁晓声的荒诞系列作品以及梁晓声的写作课程教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张重岗的《梁晓声的转向与历史救赎——1990年前后的状况及小说阅读笔记》通过对梁晓声1990年前后完成的《龙年“1988”》、《93断想》等非小说类写作和两篇小说《白发卡》、《表弟》的分析,重新触摸梁晓声在那个转折年代的思想感受,同时讨论他以写作进行历史救赎的路径。李春雨的《激情与理性的融合 ——梁晓声文学创作的学术品格》一文则指出,近年来梁晓声的激情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理性。她认为“历史与现实、理性与焦虑、批判与智慧是认识和理解梁晓声的三个关键词组。”刘晓丽的《写作何以能教》则指出“梁晓声教授,以作家特有身份以及对写作问题的敏感,他不仅在技术上指导学生,更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力和感受力,在写作素养的意义上提升学生,让学生懂得写作和生活、写作与伦理的关系。”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赵文郁制作的《梁晓声年表》细致、丰富、扎实,不仅列出了梁晓声生活、创作中的重要事件,而且注重发掘这些事件与梁晓声精神发展的内在关系。

 

  会议现场

  梁晓声教授发言

  崔校长颁发聘书

  学者发言

  听众提问

  10月14日下午,“民生与正义:梁晓声创作研讨会”闭幕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

  梁晓声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表了感言。他在发言中重述自己批判“左”的思想错误、坚持用美好人性温暖社会的文化立场,强调人的历史承担意识,并就《知青》电视剧的创作、拍摄、剪辑过程做了说明。

  我校崔希亮校长在致闭幕词中阐释了梁晓声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人间情怀,倡导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做了大会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研究员在闭幕式上致辞。闭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冠夫副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深化了梁晓声创作研究,深化了梁晓声精神世界的探讨,从而也从一个侧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丰富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研究。本次研讨会作为北京语言大学校庆50周年的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北语“学术校庆”的特色。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