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主南200座无虚席,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谢天振教授来到北语给外国语学部高翻学院的学生做了一场讲座,带领同学们重新认识了翻译。

谢天振教授讲座中
讲座伊始,谢教授提到AlphaGo掀起了人工智能讨论的热潮,机器翻译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一些翻译软件已经可以承担一些基本的翻译工作。因此,当今世界对翻译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的翻译不再只依靠一支钢笔、一个电脑屏幕,更多的是依靠团队和技术的力量。

同学们认真聆听谢教授的讲座
机器翻译的发展可以给翻译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可以给翻译工作者带来巨大的便利。人工翻译拥有着一些机器翻译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机器翻译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译。谢教授指出,翻译工作者只有跟上时代并掌握好基本的翻译技能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从钢笔到打字机再到语音识别工具,从索引卡到电子词典和知识高速公路,从纽伦堡审判中的首次现场同声传译到如今的电话视频远程同传”,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翻译行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谢教授提到2015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就是“变化中的翻译面貌”,现在的翻译行业和以往大不相同。这种变化呈现给翻译从业者的是新挑战和新机遇,需要翻译工作者更加智慧地开展工作,更加开放地迎接变化,适应不断变化地新角色,学习新技能,掌握新工具。

讲座现场
谢教授研究翻译史时发现,中西翻译史大致都经过了从宗教典籍翻译到文学翻译再到今天的实用文献翻译三个阶段。正是在宗教典籍和文学翻译阶段,翻译领域中形成了“忠于原文”的原则。然而,对比“Coke Cola”在中国被译为“可口可乐”堪称绝妙和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被译为《迷失东京》却误导了观众的两种翻译,他认为,翻译不必完全忠于原文,但也应根据具体对象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才是今天的“翻译”真正的定义。就像教授曾在《译者的权利与翻译的使命》中提到过的,“事实上,优秀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肯定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单纯的文字‘搬运工’,跟在原文后面亦步亦趋,被原文的语言文字束缚住自己的手脚。”教授提醒大家,在翻译的手段和工具在不断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翻译内涵的变化。
讲座的最后,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教授总结道,我们北语高翻从14年开始每年都会在国际翻译日这天举行宣誓活动,希望同学们通过宣誓,铭记作为一名翻译以及准翻译的责任;同时,新时代的翻译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未来翻译或许会在语言障碍、聋哑障碍(手语翻译)、盲人翻译等语言服务行业中产生巨大作用,也希望有能力的人能致力于该领域,紧跟新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