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美国精英大学汉语教学系列讲座之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教授论

发布时间:2016-06-08  新闻来源:孔子学院事业部 

6月6号上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周质平教授应孔子学院教师培训中心邀请做客美国精英大学汉语教学系列讲座,给即将赴美国、加拿大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们带了一场名为《美国中文教学历史回顾、发展趋势与基本问题》的精彩讲座。

IMG_1003

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周质平教授对现有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给即将走出国门成为汉语教师的志愿者们以深刻启发。他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资深汉语教授者的高度出发,围绕美国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发展现状以及基本问题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论述。

在讲到美国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时,周质平教授指出在美国有组织的中文学习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时期的中文学习者与之前中文学习者相比,学习汉语的动机发生明显性变化,由最初的学术动机、猎奇动机转向实用动机,更多地将中文视为语言交流的工具,这一变化也意味着中文国际化的开始。1941年12月7号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美国认识到亚洲语言的重要性,这时期的汉语教学与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紧密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贸易经商又成为影响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

围绕美国汉语教学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时,周质平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他指出在美国汉语教学中学生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对外汉语学术地位的提高。其次,中国的汉语教师过分迎合西方学者的语言习得理论,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活动,未能充分结合汉语教学实际,就全盘吸收习得理论。重视学生语言的流利性而忽视其发音的准确性,重视语言的交际功用,却忽略在书面表达中的必要句式结构的学习。再次,当前师资队伍的的专业化,使得教师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史知识的掌握,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不够重视。

在谈到作为汉语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教授中文课程时,周质平教授说,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教师一定不能掉进文化的漩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汉语教师更应该从汉语本体出发讲文化,注重中西方语言使用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如中国的第三人称中有表示对对方尊称的“您”,而在西方不论你是地位如何,是总统还是平民都统一称呼为“you”,这就是在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他还强调在汉语教学中一定注意给学生纠错,不能因为他们是外国学生就可以不计较中文发音。教授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熟能生巧,让学生在课堂上勤加操练,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真正的教好中文,让外国人字正腔圆的说中文。

周质平教授的讲座以清晰的思路展现了美国汉语教学发展的历程,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实例为学员们带来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受到现场学员的热烈欢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现在在全美有109所孔子学院和348个孔子课堂,约有40万学生在学习汉语。孔子学院教师培训中心成立后已多次承办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赴美志愿者培训,始终贯彻以案例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提高针对性为重点、以师生对话式互动教学和小班试讲点评为特色、以高品质师资为保证的培训原则,助力年轻教师志愿者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全球孔子学院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