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朱睿达的专著《古代“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诗学范畴论》由中国古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被收入由周延良教授主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古代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位论文丛刊”,也是这一丛刊收录的唯一一篇硕士论文。
该书由作者的2011年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拓展而成,以中国传统诗学范畴研究为立足点,将诗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融入哲学与文化层面的研究,追本溯源,清晰地呈现出“阴阳两仪”思维范式对于中国诗歌乃至文学的深刻影响,证明了“阴阳两仪”思维在民族文化精神中所占有的核心地位。
全书包括三部分:绪论通过对“中国诗学”概念的限定、中国诗学范畴的澄清以及对“阴阳两仪”思维的说明,阐明了该书所涉及的一些范畴及概念。正文部分第一章从诗歌伦理与审美的分合来综合研究“阴阳两仪”思维的影响;第二章从诗歌的表层文辞与深层意蕴来探讨“阴阳两仪”思维的影响;第三章从“天人合一”的诗歌追求这一内在层面进一步诠释“阴阳两仪”思维的影响;第四章则从诗歌的体裁与技法等外在层面来全面考察“阴阳两仪”思维的影响。在馀论部分,作者从古今与中西两个跨越性维度集中探讨了“阴阳两仪”思维的意义,并以前文论述为基础,得出了一些既宏观又客观的跨文化视野中的结论。
本书序言作者李庆本教授在《序》中这样评述道:“虽然《‘阴阳两仪’思维与中国诗学范畴论》的旨归不在于理论建构,但是作者从中国悠远的人文思想传统和丰富的诗歌诗学文本中广为汲取材料与养分,来思考‘阴阳两仪’思维的深厚内涵及其与中国诗学范畴的内在联系,也颇具一探中华文化的本真色调的用心……本书所展示的作者的闻见与发掘,也很有梳理与探明中华文化中‘诗’与‘思’两大宝库相生相成的原来面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