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学另一个延续至今的责难就是不科学。这个责难其实也不是学术的责难而是政治的责难。在现代性语境中,“科学”常常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在其著名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就曾深刻地指出过这个现代的事实。在现代中国,这尤为明显。“科学”往往成为足以致论敌于死命的利器。问题在于,将科学意识形态化的人,实际并不真懂科学为何物,他们只是教条地把近代西方的科学形态当作科学本身,并且常常混淆科学与技术,然后以之为衡量一切事物科学与否的标准。这些人大都不是科学家或科学哲学家,而“是一些热衷于用科学及其引发的价值观念和假设来诘难、直至最后取代传统价值主体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兴趣其实不在科学,而是要“在与科学本身无关的某些方面利用科学威望。”(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对国学的科学责难其实与对国学的政治责难一样,都是认为国学对中国的现代化有害无利。而维护国学者也往往遵循同样的逻辑,反过来拼命来证明国学有助于现代化,有助于市场经济、民主和科学。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国学的争论百年来老是在低水平重复。
然而,如果只是从功利观点出发来谈论国学的话,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赞成者和反对者对国学的立场其实是非常一致的,就是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这把尺子来决定国学的生死。从现代性价值观来看,这种立场天经地义;可从真理的观点看,这种立场之乖谬与不合逻辑于事理、情理,不言可知。如果按这种标准来决定学术和学科有无价值的话,那么就会出现除了实用学科外,一切都没有必要的荒唐现象。甚至美国实用主义也不是像浅人误解的那样,主张真理等于实利,而还是肯定真理自身的价值。只承认实利而否认真理独立的价值,等于在扼杀真理。没有真理,就不会有科学和民主。
认为国学不科学的人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国学无法与现代西方学术分科接轨。这个理由其实也挺奇怪的,凭什么就认定现代西方通行的学术分科就一定合理,更不用说科学了?现代流行的这种学科分科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虽然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缺点也是明显的。一个主要的缺点就是它造就了知识面非常狭窄的专家,他们除了自己专研的专业知识外,对本学科其他方面的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在现代学术界,研究王阳明的没读过王充;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没读过黑格尔是常有的事。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人不知道梭伦改革大概也不足为奇。研究者连自己所在的一般学科的普通知识和重要知识都不能基本了解,这样的学科分类能说是完全合理的吗ς
或曰,现代西方学术分科是由于知识爆炸、学术分工和专业化的需要。然而,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有意义。脱离了整体的部分(部门)研究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充分显示研究对象的丰富意义,无法深刻把握研究对象的实质的。例如,如果我们离开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以及宋代特殊的历史处境和生存困境来研究宋代的财税制度,那么充其量是显现事实,而不会有深刻的对事实的分析与意义发掘。但科学要求的却是后者,前者严格说只是科学的准备。
国学能否在现代世界起到它独特的作用,中国人能否在当前全球危机的情况下给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取决于国学能否浴火重生。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近代以来,我们在接受西方现代的学术分科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了与之相应的僵硬的学科壁垒,以为文史哲是完全不同的三种学科,没有贯通研究的可能;却忘了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却是根本不管什么学科区分而自然产生的。如果我们坚持用学科区分来看待研究对象的话,那么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尼》是一部悲剧,是文学研究的对象,只能将它看作文学、美学、文艺理论、戏剧理论或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可西方学者却也把它作为哲学、政治学、思想史、古典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经典文本来研究。只有综合这些方面的研究,索福克勒斯的这部杰作的丰富意义才能得到深刻的揭示,才能不断给予人们新的启示。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及其著作无疑是史学研究的对象。可是,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我们看到,与其他文化相遇是如何促进了希腊人道德和政治的思考。而修昔底德可以说是西方第一个历史哲学家,他反对用神话来解释历史,而将历史看作是有意义的事件系列。同样,《汉书?艺文志》也很难说它只是史学的文献而不是哲学的文献。《庄子》显然既是哲学也是文学。可是,按照现代的学科区分,这些文本的有机意义被人为分割了。中文教授可能会对学生说,我只把《庄子》作为文学文本来研究,它的哲学思想可以去问哲学教授。而哲学教授同样会不管《庄子》的文字,而只管所谓的哲学。这样的分科及其研究方式,难道是合理的吗?它究竟有助于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把握,还是相反?
中国传统的学术虽分经、史、子、集四部,但却要求学者能贯通这四部。在古代,只通一部或只治一部的人大概是没有人会承认其“有学”的。文史哲不分是国学的基本特点。正因为如此,从孔夫子到章太炎,传统学术史上重要的人物大都是通人。章太炎、王国维之后,在学术分科潮流的引领下,学者开始向专家发展。可即便从“专业”角度而言,有几个人敢说他在专业上超过过去的这些通人?这主要不是个人才气和天赋的问题,而是研究眼光、学术格局和境界的问题。陈寅恪先生以史学为业,但由于他推崇宋学,继承了文史哲不分的传统,所以他的许多著作不可以现代的史学意义,而应以传统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意义来理解。只有文史哲打通,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其实,学术的分际不是永恒的。知识快速增加和学术生产固然需要知识(劳动)分工,但人类对整体知识的追求同样也会要求人们对学问和真理综合的把握,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暗示了这一点。毋庸讳言,现代的学术分科已经体制化,即使暴露出许多严重的缺点,仍然倚仗体制的惯性而盛行不衰,这种学术分科产生的学科划分反过来又巩固了这种学术分科。国学研究至少可以松动和消解由于现代学术分科产生的学术壁垒,展开一种既旧又新的学术研究路径。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即便提倡国学者也是在现代学术分科中受的教育,他们本身需要突破自身学术基础的局限。但这不是一个绝对不可能的任务。路从来都是人自己走出来的。
“为学问而学问”是最讲功利的现代性制造的一个神话。学出于思,思出于问题。人类总是有问题才去思,思生发开去就成了学。学的根源还是在于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其实,人类学问莫不是出于忧患(问题)。学是人类对各种问题思考的升华和结晶。国学就是我们古人对他们面临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其中有的只有历史价值,但也有的有永恒的价值,具有相当的现代相关性。人类今天生活在现代性危机之中,这个危机的最无可否认的表征就是人类第一次具有整体毁灭的可能,或用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话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这并不仅仅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这种全体毁灭的手段,更是因为现代性已经将毁灭的价值因子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性有其自身的逻辑,从它自身的逻辑是无法跳出它的毁灭进程的。好在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中国古人,而是所有人类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另外的可能性,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的逻辑。今天提倡国学,已经不是为了要保国保种,而是为了避免人类集体毁灭,探索一种新的生存可能性。这当然不是说国学能救人类,而是说国学还能够提供今天人们需要的思想和智慧。
今天的人们喜欢谈论“普世价值”。按照我们古人的看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似乎应该承认“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就不可能某一个文化垄断了它的发明专利。各个文化传统应该都对普世价值有所贡献,中国的国学也不例外。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等等,恐怕都可以算是普世价值。我们完全没有理由把提供了这样普世价值的国学,看作是纯粹过去的东西和地方性的东西。国学完全有理由主张它的普适性和永久性。
因此,今天提倡国学和研究国学,决不是什么文化保守主义,因为它并不是要回到不可能回到的过去,也不是像文化投机商收集文物那样把传统智慧作为古董加以炫耀和奇货可居。它也不是像一百年前一样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文化天下主义:中国人要承担自己对于地球和人类的责任。国学能否在现代世界起到它独特的作用,中国人能否在当前全球危机的情况下给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取决于国学能否浴火重生。因此,今天的国学决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要开新。
其实,上个世纪中国各高校的国学研究所和国学院就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其建制按照近代西学分类设科,其研究方法与课程遵循国际学术范式。”“各国学院校系所的课程均增设西学,即使传统科目,也依据现代学术规范重新编排。”今天的国学教育同样应该是开放的,尽管对西方的学术建制和范式要有所保留和批判,但国学与西学并行不悖却是应该遵循的方针。“我们现在治国学,必须要打破闭关孤立的态度,要存比较研究的虚心。”(胡适)“一种学术,必有他种学术与之接触,始能发生新学术之途径。”(胡朴安)70多年前,我们的前人已经有这样的卓识,今天我们只有在这正确的方向上更进一步,断无保守封闭之理。治国学不但要学西学,而且也要借鉴外国人研究国学的方法与成果。
今天的国学教学与研究,不是,也不可能是“修旧如旧”,而应该是孔夫子讲的温故而知新。我们要像我们的前人一样,立足自己的视域,在古代的经典中看出新的东西。研习国学既是在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珍稀物种”,又是在更新它。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会失去生命。要恢复国学的活力,必须给它注入新的生命,这就是今天人们的思考与阐释。宋儒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因素更新了儒学。今天的我们也未尝不能在西学的刺激下,借鉴西学和其他外来学术,更新国学。中国文化未来的方向,不正在于此?
总之,今天的国学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一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提倡国学,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国无学不立。“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邓实)马一浮云:“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人无思想则无魂,国无思想亦然。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颟顸、自封、自隘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它不但是有待发现和恢复者,而且也是有待发明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