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性别文化讲座】黄展:大学生性向特征以及健康人格的建构(一)

发布日期:2009-04-07  作者:人文学院 提供 点击量:

众所周知,父母给子女取名字都是有缘由的,请向你前后或左右的同学解读你的名字。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发现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的性格或性向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少男少女们的性别偶像认同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像大家心目中的超女李宇春、周笔畅等都有中性化的趋势,超男乔任梁具有女性化趋势等,看来年轻一代对性别心理特征的认同趋于多维的特点,不再单纯是男性、女性单极化的特征。

两种性别理论模式

从性别角色的研究从开始到现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论模式。

一、男性化—女性化传统模式

性别角色的早期研究都是基于两种假设:第一,假定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位于单一维度的两极上,二者被认为是对立的,个体越趋于某一端,就会更少地趋于另一端;第二,假定拥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拥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心理最健康,而过多地表现出女性特质的男性和过多地表现出男性特质的女性会被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和适应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性别心理特征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1:调查显示三成80后女大学生有双性化气质。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女大学生占31.5%。这是近日上海市妇联公布的《80后女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调查研究》显示的内容。此次调查对象为723名复旦、交大等上海大一到大四的女大学生。调查发现,80后女大学生性格更鲜明,意志更独立,说明80后的女大学生在原有的女性气质中增加了不少男性气质。而恋爱经历对女学生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恋爱经历越少,双性化的比例越大。

例2:80后女大学生性心理发展调查:现代男女关系变了味。

一份名为《80后女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调查研究》的报告认为,80后女大学生的“男人味”越来越浓,被调查的723名在校女大学生中,近1/3有双性化性格特征,比70后中拥有双性化性格的比例高出16%。

女人少了“贤良淑德”

现在,女性追求独立,竞争和冒险意识强,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在今年《胡润百富榜》三甲之中,状元和榜眼都是女企业家。不仅在商界,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女政治家、女科学家可谓比比皆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过去为了维护男权统治,社会要求女人必须三从四德,努力做到温良恭俭让。现在时代变了,女性从小就接受男女平等的教育,长大以后自然会突破以往“贤良淑德”的一元化定位。中国林业大学心理学教师方刚认为,“人生下来,是没有性别意识的”,“以前把‘女人味’定义为小鸟依人、弱不禁风,这是社会文化在心理上塑造的一元化定位,不是人们的本性使然。随着社会氛围越来越宽容,女性便由单一的‘娇小可人’向富于进取的多极发展,既是贤妻良母又是业界能人的女性越来越多”。

男人缺了“高大威猛”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时下不够阳刚的男性也大有人在。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说,80后一代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抚养孩子时既把他们当男孩,又把他们当女孩,并没有用明确的参照标准来界定要求子女一定要阳刚或阴柔。另外,由于女性经济地位上升和社会伦理改变,使传统的男权社会遭遇了冲击和挑战,于是人们在塑造男性角色时,不再一味强调“高大威猛”,很多男性也开始朝多方面发展。在操持家务和教育子女时,有些男人丝毫不比太太差。

角色模糊是进步

有人担心,男女优势“互逆”会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专家均表示,男女角色模糊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体现,不会造成男女角色互换。

方刚认为,只有打破传统文化在性别意识上对人性的束缚,意识到人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努力包容“兼性气质”,才能够客观地看待社会角色定位,使自己获得全面的发展。

至于男性不再刚猛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地位,王裕如认为,现代女性虽然在经济上独立自主,但不少人在情感上仍然依赖男性,而一个女人无论多么成功,总希望有个男人作自己的避风港,所以男人还是“家里的顶梁柱”。

例:关注大学生的性别意识——从一份调查答卷谈起

第一次上女性主义选修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各做了一份调查答卷,叫同学们现场回答选课理由。调查结果显示,23%的学生有较强的性别意识。40%的同学性别意识处于自发萌芽期。25%的学生性别意识处于朦胧状态。12%的学生表现出性别意识的匮乏。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真正具有性别敏感,有自觉性别意识的只占23%,完全没有性别意识的事实上近37%,这部分学生没有很典型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

二、双性化模式

从上面可以看出,性别角色的研究很快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存在的问题。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上男性应该具有的和传统上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用此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四种: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以及未分化的人格。而且据国内外的调查结果显示,未分化的人格所占比例最多,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双性化气质。

通过研究发现,较之其他三种,双性化特质类型者具有很多优势特征。在许多情景下他们能表现得更好些。因为这类人兼具两性的优势人格特征,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也更容易成功;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从四种性别类型分别在男女两性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可以看出男性的性别类型分布双性化最多,男性化紧接其后,再就是未分化,女性化最少;女性性别类型分布还保持传统的女性化最多,其次是双性化,再就是未分化,男性化者最少。

由男女大学生性向测试结果可知,第一,男大学生的性向类型以双性化和男性化为主,而女大学生的性别类型以女性化和双性化为主;第二,未分化性向类型并非在男女总体中所占比例最少,有时其比例还超过双性化人群;第三,在大学生中,无论男女,性别角色反典型化者是最少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双性化人格比较有利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女性具有某些男性化特质(即男性的长处),赋予女性化特质以价值,对于男大学生同样道理。这是培养双性化人格的重要途径。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