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性别文化讲座】黄展:大学生性向特征以及健康人格的建构(二)

发布日期:2009-04-07  作者:人文学院 提供 点击量:

性别心理差异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

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讲,如何理解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现实存在的性别心理差异有哪些,针对目前女性的不平等现象女大学生该怎么办?

以刘亦菲为例,她的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从生理角度看,她生来就是女性,体质上比较柔弱,具有女性化特征;从家庭方面来讲,她母亲是一个艺人,从穿着、打扮、培养的爱好、特长都是按照完全女性化的方式来培养她的。从社会方面来说,社会要求女生是长发 穿裙子的,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老师觉得男生调皮,女生顺从。受到以上因素影响,成就了如今的刘亦菲。而周笔畅虽然也生为女孩,但是由于家庭对她成长过程的影响,因此成就了今天的周笔畅。因此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和学校教育等因素形成女性不同的性向特征。这对于男性也同理。

一、性别差异的定义、影响因素、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性别差异的含义。

生理学家Feingold(1994)总结了三个用于理解差异的模型:1.生物模型。该模型认为男女行为的性别差的是生理上的差异。2.社会文化模型。该模型认为性别差异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并认为只有从特定的社会境出发,才能解释性别角色的合理性。3.生物社会模型。该模型既承认社会文化性别差异的解释,同时也认可生物与进化有关可以直接导致性别差异。

(二)影响性别的因素。

1、生理方面:

在探究性别心理差异的成因时,我们认为生理因素的差异只为心理差异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不应过分强调,而应着重考察后天的发展。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相当宏观。可以从亲戚对你的影响,特别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亲戚对你有什么样的期望和影响。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给孩子取的名字、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服饰和玩具、父母的活动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等。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一般都因性别而异,会按照他们希望的原型去塑造,会影响孩子最初的自我意识尤其是性别意识和活动倾向。

4、学校教育的强化作用

可以想想在你成长过程中,对你有重要影响的老师是如何影响你,由此分析自己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受传统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影响,在教师的印象中,男孩较聪明,具有创造性,但好动贪玩,学习不认真;女孩学习认真,听话顺从,但方法呆板。尽管女孩子常常因此受到教师的表扬,却得不到像对待男孩那样更具特色、个性化的教育。这种差别对待无疑助长了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对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等四个概念有了一定了解。接下来,请大家在一分钟之内,用尽可能多的词语表达你对适应性特别良好的大学生的性向特征。

(三)生理和心理差异。

一、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有史以来就客观存在。在生理上男女两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二、在心理上,男女两性的智力、情感、记忆力、人格、成绩以及整个社会行为,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智力方面差异

所谓智力是人的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创造力及应变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是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作用以及个人努力,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的来说,男、女的智商的平均值没有明显差异,男、女两性在智力上虽然总体水平上是平均的,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却是有差异的。男、女两性大学生各有所长,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就感知觉方面而言:男性的视觉反应快,视觉的空间能力强;女性则听觉能力强,特别是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在注意力方面:男性多定向于“物”,喜欢探索事物的奥秘,对“物”的注意稳定性较好,持续时间较长,表现出“物定向”的特征;女性则多定向于“人”,喜欢探索人生的奥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敏感,且对“人”的注意稳定性较好,呈现“人定向”的特征。这直接影响到男、女两性学生的专业选择,男生多偏好理工类,而女性多垂青于人文类。

情感方面差异

男女两性在情感上有显著差异。女性感情丰富,敏感,多情更深刻、细腻、隐含,而男性比较理性、肤浅、外露,而且女性比男性情感更为稳固和持久,更富有同情心。

记忆力方面差异

男性的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皆较强,善于对记忆对象作高级抽象概括以提高记忆效率;女性则机械记忆,形象记忆,情感记忆能力较强,对具体事物记忆较为精确。在思维方面:男、女两性差异较为明显,男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强于女性,倾向于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及逻辑思考;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高于男性,倾向于具体印象的鲜明性、生动性、直观性。在想象力方面,男性的想象力常常带有抽象与逻辑性的色彩,而女性则往往带有具体与形象性的特点。

男、女大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决定了他(她)们对知识理解方式的不同选择。男生更长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理解记忆, 在领会、运用及分析、解决问题方面,能充分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视野开阔。但往往比较粗心、急躁。而女生则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能借助实物模型和语言的帮助,把难以领会理解的知识转化为直观表象加以理解。

男女大学生成绩差异:从对大学男女生成绩差异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女生总体成绩较好,男生成绩两极化,女生成绩集中,男生数学能力较强,女生文科及语言能力较强。这两项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男女生成绩的个体差异男生比女生要大,且成绩好的男生较少,成绩不好的男生较多,这暗示男生的个体差异比女生大,这种差异很可能包含着男女生在能力个体差异上的差异。从单科成绩看大学男女生英语成绩有明显差异,女生的英语成绩远远好于男生,综合成绩也要好于男生。从调查研究结果(女生聪慧性显著)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推论,大学的学习成绩包含着学习能力的因素,男女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状况不同,男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呈两极化分布,且能力强的学生比例较小;女生之间学习能力差异不大,总的来说女生的学习能力更强,聪慧性好于男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男女性别心理特征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研究表明大学阶段的教育可以改变和重塑性向特征。

例如:高等教育改变性别不平等,男女大学生差异缩小

一份由湖北省教育厅立项的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正在消失,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各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将会逐渐改观。

这项调查涵盖武大、中科大等全国18所高校。武大教授彭美云说,男女大学生除生理、性格等与生俱来的差异外,其他如道德判断、求知能力、共处能力、做人准则、社会适应、交友等综合素质开始趋同。调查发现,女生学习更勤奋,获得奖学金的比例略高,男生则动手能力更强。男女生在交友、恋爱、同学关系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差异缩小。

原因之一在于,家庭的教养方式发生变化。父母不再太在意子女的性别差异,而是以比较包容的心态对待子女的成长。原因之二在于,家长都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子女的成长。社会背景。文艺作品也有这样的导向,也十分宽容。因此影响了人们观念的演变,所以男女生的性向差异也越来越小了。



那么,有改变自身的性向特征而具有双性化特质的可能吗?如何正确建构大学生的性向特征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解释。

一、进化心理学的视角。

这一视角认为人们不是性别角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适应策略的化身。在进化史上,男性和女性面对着不同的适应问题,男性需要选择有性魅力的女性,而女性需要选择有能力为家庭提供资源,有竞争力的男性以便应对生存环境。当两性面对的问题一致时,性别差异就会消失(Buss,1995;Buss & Kenrick,1998)。现在并非“男主外、女主内”,而是男女性在经济上都比较独立了,所以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性别差异会逐渐减少,要具有双性化气质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建构主义和后现代的视角。

这一视角认为,一个人不是拥有什么性别,而是建构什么性别(one dose not have a gender, one does gender,West & Zimmerman,1987)。性别不是一个个体的特质,而是一个双方互动的建构结果。“建构过程”实际上包括解构和建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男女生性向特征处在不断在建构之中,那不管你现在是何种性向特征,我们都可以进行重新审视,根据科学的性别观进行重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可以改变性向特征。

三、从学校教育角度建构女大学生性向特征的措施。

1.强化优势性向特征。

女生一般来说应该是善解人意的、情绪化、敏感、富有亲和力、文静、细心、整洁、脆弱、依赖人。女大学生应该强化女性特征,尤其是处在未分化类型的女生。男性典型特质是独立、自信、果断、有主见、勇敢、坚强、富有竞争性、支配性、冒险性、攻击性、操作能力比较强等等。因此男生也应该强化男性特征。

2.弱化性别刻板印象。

体现在性向特征上的一种僵化固定的认识。我们需要弱化传统观念,因为双性化特征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培养异性优势特征。

女大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工作,班干部、系里的学校锻炼的机会 多参与社团 ,多处于领导的地位,有意识培养这方面负责人的意识。社会实践也是培养男性气质的重要途径。男大学生应该多关心、多体贴人、多一些同情心,在细节方面多下功夫,多和亲戚朋友联系,从多方面培养双性化气质。

4.避免极端性向特征。

不要走极端,让人感觉男生像女生太柔弱,而女生过于强悍,都是不合适的。

另外要说明的是,社会上变性人现象是角色认同的问题,不是我们讲座所要讨论的性向特征问题。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性向调查问卷分析,同学们可以重新思考自己今后性向特征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建构。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