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澳大利亚汉学家康丹教授作《契丹文研究》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09-12-10  新闻来源: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 魏学宝 

12月8日下午,澳大利亚汉学家、麦考瑞大学中文系主任康丹(Danie Kane)教授在主南401作了一场题为“契丹文研究”的学术讲座,这是由首都国际文化基地所举办的“国际文化讲坛”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韩经太教授出席讲座并介绍了康丹教授的学术成就。

康丹教授首先从契丹民族的历史谈起,介绍了契丹民族自六世纪后期开始在中国北方兴起并逐步发展强大直至10世纪上半叶建辽国从而达到鼎盛。但两个世纪后辽为女真所灭,其后契丹民族一蹶不振,不但文字、文化消弭无形,就是其种群也融入汉、蒙或者远迁,消失在历史的深渊。契丹民族的文明见于《辽史》,但《辽史》在二十四史中又是公认的真实程度最低的一部断代史,并且《辽史》和同类史书一样主要记载的是政治、军事、经济等国家层面的行为,关于文化的记载比较少,契丹的文字更是无从考证。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和蒙古语有很近的亲属关系。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统一全国后,为了统治需要,采取统一文字措施,契丹语大约是在这个时期消失的。在今天,研究契丹文字只能从出土的文献入手,幸运的是最近在西安乾陵、内蒙赤峰发现了一批辽代的墓碑、墓志铭,总量大约在40个左右,虽然一部分字迹模糊,但大部分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有利于研究。这批墓碑、墓志铭的出土和发现不仅有利于对契丹文字的研究,还很好的补充、校正《辽史》之缺、之讹。

康丹教授还介绍了契丹文字研究的历史,他说中国大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数量可观,但是有价值的成果不是很多,成就不高,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清格尔泰、刘凤翥等人所著的《契丹小字研究》,这本书极大地推动了这项研究的进展,随后十年伴随着新的出土文献的发现,契丹文研究也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目前这项研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

随后康丹教授以在乾陵出土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为例,介绍契丹文的甄别工作,他说契丹文和汉文基本上是字字对应关系,《行记》是左契丹文,右汉文,这样对应汉文,就可以把这些契丹文字全部识记。康丹教授逐字对应,讲解契丹文字的形音特点。此外他还结合《道宗皇帝哀册》介绍其他文字的对应。由此他以1-10十个数字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契丹文识别方面的成就。

讲座结束后,康丹教授同听众进行了深入地学术探讨,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契丹文识别的意义、目前新出土文献的真伪、音义训诂的方法等等。

此次讲座由科研处处长、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张维佳教授主持,来自文字学、文献学、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了报告。2007级比较文学专业的苗壮同学长期从事对辽出土的文物的研究,他与康丹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专业的探讨。苗壮同学认为此次报告有助于普及契丹文化研究,康丹教授的成果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多举行一些国际化学术交流,必然会促进契丹文字与文化研究。

据悉,康丹(Danie Kane)教授近期将在北语举办四场学术讲座。

康丹(Danie Kane)教授,麦考瑞大学中文系主任。1971年在墨尔本大学获学士学位,1975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75年在澳大利亚外交部工作,1976年任职于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1981年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从事中文教学。1988年和1993年两度在北京大学访学。1996年任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1997年任麦考瑞大学中文系主任至今。康丹教授在中国学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政治、历史和时事等。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