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胡智锋教授讲述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发布日期:2009-12-09  作者:比较文学研究所 巩云霞 点击量:

12月7日下午,著名影视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光临“中外文化名家讲坛”,做了题为“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的精彩讲座。比较文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30人聆听了讲座。

胡教授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电视内容生产划分为三个时期:1958年到1978年为宣传品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以意识形态的诉求为主导,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评价以领导批评为主。1978年到90年代中期为作品时期。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体现了原创性和独创性的特征,进行媒体自身评价,以专业人士评价为准。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产品时期。这时期市场和产业的诉求,更多强调娱乐性,评价主体主要是市场和观众。

胡教授分别详细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之所以生产不同内容产品的原因。电视生产初期,我国正处在大跃进等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技术的先进还是电视创作人才的储备上,都处在一个不完善的阶段。只能在探索中模仿一些比较成熟的媒体形式。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第一时期只能生产没有独特传媒电视艺术特征的宣传品。八十年代,是作品的形式探索阶段。有四种探索形式:电视专题片——包括风光风情、历史文化、政论片。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得力于当时四级办广播电视口号的提出,以及“走自己的路,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的精神倡导。电视剧、哲理剧、纪实剧、经典名著改编剧等开始出现。这四种形式的探索,提高了中国电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九十年代,作品进行了五种新观念的探索。纪实观念对原来的专题片进行了颠覆,增加了屏幕的真实,强化了生活的质感。节目化到栏目化升格,提高了作品的生产力。谈话节目颠覆了电视是拍出来的老观念。直播形成了最具有杀伤力的艺术武器,能够直面生活。娱乐节目颠覆了以往作品惯有的宣传教化功能。

最后,胡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提出未来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期望:价值观——态度决定一切;执行力——细节影响成败;审美观——诗意提升现实;创造力——智慧改变世界。

讲座之后,胡教授与听众进行了对话,针对讲座内容同学们踊跃提问,胡教授一一作答。比较文学所所长高旭东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讲评,认为讲座很精彩,对于从事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大大开拓我们的视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超星数字图书馆进行了全程录像。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