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道路大讲堂”第五讲在教2楼260教室举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教授为中外师生做了“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道路”的主旨报告。大讲堂由北语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举办。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之前,校党委书记李宇明会会见了苏长和教授,欢迎并感谢苏教授来北语讲座。双方就相关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探讨。李书记强调,生动准确的阐释中国道路,是国内外师生的共同需要,也是北京语言大学的重要使命。
	    苏教授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于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识。首先,他从人、财、物、智四个因素讲述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变化,从大国对比中分析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道路为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选择,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其次,他结合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民主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阐释了中国道路的世界价值及对世界的贡献。他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西方教科书上的政党理论来看待中国,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最后,苏教授认为,中国是大国中最早走出冷战对抗政治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中国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全方位外交,形成了中国道路的开阔性、广泛性,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通过内部创新的方式来消化压力,而不是通过对外扩张。他倡导探索“道不同,互相为学为鉴”的文明对话新模式,并认为这种模式和费孝通先生所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完全契合的。演讲结束,苏教授就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现状、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道路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等热点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中外学生踊跃提问,苏教授耐心作答,场面热烈温馨。
	    苏教授寄语北语学子:青年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全球的、世界的眼光,要了解自己的国情,并指出关于中国道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值得大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