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人文社科学部“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对话讲座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14-12-03  新闻来源:人文社科学部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院 

  12月2日晚7点,第十届人文学术月国政及思政联合讲座在教四105圆满举行。来自国政、思政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与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讲座主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言老师有国际关系学院贾烈英院长、金彪老师、李明奇老师和政治学院梁太富老师。

  开场,梁老师即从中国社会转型开讲。梁老师说“中国的转型历史走过了三个三十年,现在正在经历第四个三十年。向前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民国三十年和晚清三十年。中国从未停止对转型的探索。”由此,梁老师从纵向的中国近现代化历史和横向的中西方比较阐述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特点和转型方向。梁老师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从中体西用到两个共和,从改革开放到依法治国,属于后发国家。这就要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需要吸收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吸收科学技术的成果,完成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市民化从而走向民主化。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许即将看到超越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超越民主的政治方式。对于梁老师的发言,一位来自研一的同学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资源和粮食安全的问题,引发了同学和的热烈讨论。

  随后,贾老师和李老师对中国社会转型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贾老师说:“说到中国社会转型,可以切割分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存在转型。这些转型里最难的其实是文化转型。存在中国文化基因里的东西最难改变。而说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需要思考中国能为世界提供什么。”李老师则从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角度进行阐述,如从人治转向法治、从工业化转向后工业化。谈到中国的国际地位,李老师比较悲观,他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演变历史很长了,现在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畏惧多于尊敬,只要这种情形不发生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很难得到提高。

  最后金老师则从全球化政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改革。金老师认为,全球化就是要资本化,是资本的流通。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当国际社会出现了比中国更加廉价的劳动力的时候,中国就不得不进行改革。期间,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外国同学将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蓝领与白领工资进行了对比,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工人工资、学历与工资和金钱与生活质量等有意思的讨论。

  到了九点一刻,学生们还在积极发表意见,但由于时间限制,讲座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结束了。老师们的观点犀利,学生们的提问深刻。教室外寒风凛冽,教室内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仍有学生和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相信这样对话式的交流会促进更深更远的学术发展。

image001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