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谢小庆老师在教四楼103教室为人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作了题为“怎样进行有意义的辩论---谈审判式思维的发展”的讲座,这也是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列专题”的第二场讲座。
谢小庆老师就什么是审辩式思维作了介绍,通过对当今中美高校教育成果评估的简述,引出美国自愿评估系统(VSA)下4项“核心教育成果”中的审辩式思维;概述了“审辩”一词的来源,并通过教育界的改革、重要人物的讲话等说明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
谢小庆老师根据201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数据,指出当今中国学生最缺乏的是4项教育成果中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审辩式思维的人格气质:一是对待生活的一般态度,而是特定问题的处理方式;并且借雷曼校长在2013年上海纽约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审辩式思维的精髓。
谢小庆老师还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了“怎样进行有意义的辩论”这一问题。他从图尔敏论证模型出发,提出有意义的辩论要符合事实和形式逻辑,但也存在多种符合事实和符合形式逻辑的命题,而对于不可说的事情要保持沉默;认为在一些问题上,不可以讲道理,只可以讲故事;从事物的多因素性、多维度性、多元性和非线性等出发,提出辩论时要避免“本质上”这一说法。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谢小庆老师针对同学的问题进行回答。其中针对一位同学提出的“人为什么而活”这一问题,谢小庆老师以自身及周边朋友的经历作答,表明有些问题“不可以讲道理,只可以讲故事”。
谢小庆老师的讲座不仅使同学们对审辩式思维的发展及当今教育体系下其现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激发了同学们提高审辩式思维能力的热情。相信在未来,审辩式思维会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