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上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文化接触与北京话变异研究”结题鉴定会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举行,科研处副处长王秋生博士主持了会议。专家组组长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研究员担任,成员包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冯蒸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文》副主编蓝庆元编审,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立军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宝林教授。
“文化接触与北京话变异研究”项目由我校语言科学院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维佳教授主持承担。项目以文化接触为切入点,研究老北京话、新北京话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汉语普通话的变异与演化,包括文化接触对北京话的影响、当代北京话社会语言学研究、多元背景下的北京语言生活状况调查、北京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等内容,对揭示文化接触与北京话演变发展之关系、保护特色独具的北京语言文化、构建北京和谐的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创新点是:(1)既有基于中外文献的历时研究,又有基于田野调查的共时分析。根据契丹小字、朝鲜和日本近代会话课本等历史文献所反映的语言事实,并与汉文献相比较,项目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北京话的发展变化,发现了一些前人未尽的问题。在多元文化接触对当代北京话影响的研究方面,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隐蔽跟踪、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当代北京话的社会变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社会文化变量与当代北京话变异之间的关系。(2)项目在翻译并梳理当代语音学和城市方言学最新理论基础上,将嗓音理论、统计方法、数理建模等方法论用于文化接触视野下的当代北京话变异研究,使研究成果科学可靠。(3)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学界共识。通过主办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吸纳王士元、郑张尚芳、潘悟云、沈钟伟、严翼相(韩国)、冯蒸等著名学者参与研究讨论,同时在交流基础上直接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向学界。(4)通过项目研究,加强了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有4部专著来自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中也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5)多渠道地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成果影响较大。项目通过人民网、外文专刊、港澳辑刊(或出版物)等,提升了项目成果的对外影响力。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完成专著5部,论文集2部,译著2部,系列论文10数篇,发表人民网视频1篇。
鉴定组专家对项目成果表示认同与肯定,认为项目选题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抓住了语言学研究的前沿,将最新的理论与语料相结合;角度多样、研究深入,项目成果数量可观、种类丰富;学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锻炼,课题在收获丰富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人才。专家们特别肯定了译著《语音学教程》(张维佳译)、《世界语音》(张维佳、田飞洋译)的价值,对专著《北京话常用方言词语知晓使用分析和传播模型》(茹菲著)、《< 中国语教本类集成>中的汉语语气词研究》(张文丽著)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些都是本课题的标志性成果。鉴定组专家一致同意项目结题。

鉴定会会场

张维佳在汇报

与专家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