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魏德胜教授应邀讲授“简帛学的分期”

发布时间:2014-06-10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11级 刘天颖 

  2014年6月9日下午两点,在教四楼101室,我校人文学院魏德胜教授应邀为对外汉语系11级本科生作题为“简帛学的分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系列讲座之一。

  魏教授首先指出最早的竹简和帛书起源于战国时期,研究者们所研究的简帛书基本是战国到魏晋时期的。魏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简帛书的种类,包括以下十种:竹简、木简(扎)、木牍、竹牍、两行、觚、检、杮、签、帛书。魏教授将每一种类辅之以图示,让同学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各种简帛书之间的区别。同时,魏教授强调,这些图片所展示的竹简等都是二十世纪以后的,因为在二十世纪以前出土的史书的简帛已经没有实物,无从考证。

  接下来,魏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简帛研究工作的几个阶段。1901年至1929年间主要是西北考古时期,1930年至1949年研究者们开始发掘文物,出土地点集中在中国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1949年至1979年,是文物出土量较大的时期,1980年至现在,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文化发展,简帛的考古工作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繁盛时期。在汉代以后的简帛书中,魏教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壁中书和汲冢竹书,汲冢竹书只有《穆天子传》得以存留至今。二十世纪以后,国内外学者都开始对简帛书进行了大量研究,收获颇丰,如王国维先生的“四大发现”,斯坦因的四次考察,魏教授还提到了斯文赫定等外国研究者对于简帛的研究贡献。通过魏教授的讲解,同学们对于简帛书在广度和宽度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们可以看到,在简帛书的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年轻一代的我们去探求。

  魏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语言平实,我们从他的讲授中看到他做学问精益求精的态度。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也学习到了做学问该有的态度,大家受益匪浅。

 

魏德胜教授讲完后,中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竞相提问,讨论激烈。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