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北京语言大学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第四期精彩开讲

发布日期:2020-11-16  作者:中华文化研究院 点击量:

11月10日下午,由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未来——北京语言大学文化青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四期在综合楼清常厅开讲。中华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谭惟主讲《古今中西视野下经典阐释的困境与探索——以钱穆论“情”为例》讲座由陈民镇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谭老师首先提出了“古今中西”文化之争的话题,并指出今天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谭老师介绍了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哲学”的建立及其发展状况,在谈到中国哲学应如何发展时,谭老师引用了汤一介先生的观点,指出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消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促进西方哲学与中国本土资源的融合和创新,以形成中国化的存在主义、中国化的现象学、中国化的解构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谈及经典阐释这一问题时,谭老师讲到了“经学范式”向“西学范式”的转变,中国典籍分类学被西方知识分类学所替换,并用胡适、冯友兰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例子加以论述。我国对经典的分类整理很早就开始,《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改进,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成为最具权威性的典籍分类方式。关于我国近代以来图书分类与教学分科的问题,谭老师引用罗志田的观点,认为中国学界在学术分科上对西学冲击的早期回应,更多体现在清末制定的各类新学的学科分类方面,当时的各类新学章程及课程表是了解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一个重要参考系。谭老师提出了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困境。近代以来,在接触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后,很多人觉得中国没有哲学,即使有也只是准哲学,或者说只有具体的哲学如政治哲学、伦理哲学、历史哲学等。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面对这一问题,谭老师列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中国遭遇到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挑战,并对中国哲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讲座最后,谭老师提到钱穆论“情”研究是对儒家哲学思想核心范畴的现代阐释,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感悟与启发,即我们不但要扎根中国学术传统、不能简单套用和移植西方的学术范式,更要注重培养广阔深远的思想史视野,具备古今中西格局下的现代学术眼光,来融入到现代学术的话语体系和共生对话的有机生长之中。

评议环节中,王金花老师认为谭老师的讲座从学理层面上理清了学术儒学方面的源流,又启发我们在治学方面要破除门户之见,同时又要明辨异同是非。正像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传统学术一是心性之学,一是治平之学,要道术并重,不能厚此薄彼。与西方追求个体的自由意志相比,儒家传统里面的“情”更多地体现的是大群意志,强调的是一种道心。我国当下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儒学也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应该思考儒家传统思想对普世价值方面有着怎样的意义。在经史子集的分类问题上面,王老师认为这是历史动态的反应,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有一种价值判断在里面。

陈皛老师主张在中西文化碰撞下,面临西方思潮涌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固定的学术话语来套用中国本土的研究对象,否则会在处理材料时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谭老师的关于钱穆论“情”研究正是中国学者用西方方式来研究中国术语的例子。

陈民镇老师也作了补充,认为我们要动态地认识中国哲学概念,因为不同时期的哲学概念及其地位是不同的。陈老师以“心”“知”“意”“志”“性”“情”“命”为例,结合简帛文献的知识,阐述了其不同时期的内涵,并指出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互动。

同学们提出“情与欲的关系”、“古代由欲到情的转化”、“当今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能否用中国学术安身立命”等问题。谭老师作出了简要回答,她认为中国学问首要问题就是安身立命,学问首先就是人生的学问,并引述楼宇烈先生“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论断,提出要通过一个具体的技艺来体会儒释道思想、智慧对生命的改变,做好本分事与由艺臻道是一体的,在自己学习的领域内深入探索,通过一种技艺来安身立命,对自己有一个深入认知,实现“由欲转情”,由人心孕育道心。本次活动在师生交流和评议中圆满结束。

中华文化研究院文化青年学术沙龙每两周举办一次,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环境,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