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无论走进书店,还是在网上搜寻,各种汉语学习的图书真可谓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令人眼花缭乱。要想选择一本心仪的,实属不易。别说是外国留学生,就是中国人也不免要费一番心思。图书种类丰富了,到底好不好,对于一个汉语学习者来说,似乎也成了一个问题。
最近在翻阅北京语言大学早期创办的刊物时,偶然发现了1987年8月的《学汉语》创刊号,32开本,32页,的确是一本小刊物。打开封面内侧,两位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和周祖谟教授的创刊题词赫然醒目,无不饱含了前辈学者对《学汉语》的殷切期望。
纵览整本杂志,我们不难发现这确实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刊物,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鲜明特色。
其读者对象,针对性很强,即在华留学生和国外的汉语学习者,以及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
其栏目设置,包括汉语知识、汉语月课、汉语运用、课外辅导、学习问答、语法趣谈、词语杂谈、交际汉语、汉字学习、小说阅读、汉语节目、汉外对比、语病诊所、汉语文化、中国文化、习作园地、诗词赏析、北京人说北京话、外国人看北京、我与汉语、师生之间、名胜古迹等。它将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与通俗性融为一体,满足了各层次读者的需求。
其撰稿人,均为国内外汉语专家和有教学经验的汉语教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向所有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传授汉语知识和技能,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帮助其学习汉语、了解中国。
其文章,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这本杂志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历经30多年耕耘,开垦出的一片鲜活园地和第二课堂,它是知识的沉淀、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外汉语教学创业者真知灼见的凝聚。正因如此,这本小杂志备受广大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的欢迎。正如时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的王还教授所言:“作为教师除了正规上课之外只是让学生自己在语言的海洋里去挣扎也还未完全尽到责任。应该想些办法帮助学生比较科学地、比课本更广泛地学到生动活泼的语言。课外读物从来都是对外汉语不可或缺的手段。对成年的初学者来说这种读物现成的不易找到,因为一般为本国人的读物中语言浅显的多是儿童读物,不一定适合成年人的爱好。供成年人阅读的语言又往往太难。所以应该特别编写课外读物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汉语》就是这样一种读物。”此番平实的话语将杂志的办刊宗旨与功能定位概括得极为精当。在这一宗旨指导下,《学汉语》也确确实实成为了课堂教学和教科书的有益补充,正像著名语言学家林焘的评价那样:“深入浅出,活泼生动”。
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中的一些文章。“‘好’和‘对了’”、“大学=学院=学校?”、“‘小时’与‘点钟’”、“‘劳驾’和‘对不起’”、“‘穿、戴’和‘肥、胖’”、“打招呼”、“汉族人的体态语”、“独体字与合体字”、“自我介绍”、“为什么不能说‘见面您’?”、“‘前门儿’还是‘前门’?”、“‘中国’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中国十二个月的别名”、“对联欣赏”、“汉字谜语”等等,这些如今仍然是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早在20多年前的《学汉语》中就有了极为精辟的解释,还用得着我们绞尽脑汁去查考各种书籍吗?这些前辈的总结无疑为我们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借鉴和思路,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素材。《学汉语》自1987年创刊至今,几经改版,从月刊到双月刊,从32开本增扩到16开本,目前已发行230多期,试想一下,如果把其中的相关栏目分类汇总,那么我们拥有的将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汉语学习资料库。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这一设想,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是我们在注重形式创新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挖掘。作为年轻的对外汉语教师,当我们在为备课而冥思苦想时,不妨翻阅一下早期的《学汉语》杂志,其中定会给你许多启示。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汉语学习材料,洋洋洒洒的大篇文字好像在论述一个看似新颖的题目,其实前辈们早就对此作过简洁而精辟的总结。在一个倡导节能与低碳的新型社会,我们更要学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前人的成果,从前辈积累的资源中汲取营养,这是一个“厚积”的过程。只有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才能更开阔。这也正是《学汉语》创刊号给我们的启示。
杂志虽小,但以小见大,它折射出北语精致而独到的韵味,任岁月磨砺,却也显得如此厚重。

《学汉语》创刊号

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周祖谟的创刊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