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从国外教学回国。那时教育部已经撤销,出国教师呗当做援外人员归外经部管。当时教师出国回国都要参加学习班。那次学习班有项活动是参观北京大学,了解教育革命的伟大成就。“文革”头几年,造反派打着“造反有理”的旗号把全国上上下下搞了个地覆天翻。学生“停课闹革命”,弃文要武,“杀”向社会,更是轰轰烈烈。“九大”以后,局面相对稳定一些,1970年中央号召“复课闹革命”,高等院校开始招生复课。所谓“招生”并非像以往那样通过高考录取学生,而是“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官兵学员”。确定学员的任务是“上、管、改”,即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以期达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目的。
记得外经部一位姓姜的同志带我们去北大。先是军宣队负责人给我们介绍两年来北大教育改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之后由中文系教授朱德熙先生出面同我们座谈中文系教学情况。当我们问及工农兵学员,与以前的大学生在学习上有什么不同的时,朱先生笑了笑兽:“学员们的政治觉悟是非常高的,‘破’字当头,敢想敢干;不过基础知识差一些,有些基本概念弄不清楚。”他举的例子给人印象颇深,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上语法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句子:“我们热爱毛主席。”接着分析:“我们”是主语,“热爱”是及物动词,“毛主席”是宾语。一个学员站起来说:“不对!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是我们的主宰,不能作宾语,要永远作主语。”老师说:“这是语法规定的。”老师说:“这是语法所规定的。”那个学员又说:“要看是为谁服务的语法,对资产阶级的东西我们必须批判。”老师无可奈何,只好换了一个句子:“毛主席爱人民。”
另一次讲到词汇,老师问一个学员:“飞机是个什么词,名词还是动词?”那个学员回答:“毛主席教导我们: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飞机停着的时候是个物件,当然是名词,当它起飞之后,处于不断运动状态,就转化成动词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高校课堂上,现在听起来好像是在说笑话。可当时对某些学员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有真理武装头脑,掌握了批判的武器,像战士上战场一样,其态度是非常严肃认真的。
有人形容当时的教育状况是:大学的招牌,中学的课程,小学的教法,幼儿园的脾气。这话虽然屡遭“四人帮”的批判,但也确实道出了那时候教学秩序的混乱,教育质量下降的真实情况。但大学毕竟是最高学府,即使是在“四人帮”肆虐时期,还是有不少学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后来成了国家有用的专门人才,有的成了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总得来说,“文革”十年对教育的破坏同其他方面一样是相当严重的,人才衔接几乎断档。
(原载《霜叶》,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