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孔院新闻 -> 正文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奥坎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魅力汉字之‘字里行间’”中文读书会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24  新闻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北语新闻网4月24日电通讯员 王杨鑫 端木 赵兆 黎原菁 仝亦晴 摄影 端木 亦梦 赵兆 黎原菁 王杨鑫 仝亦晴)为庆祝2025年国际中文日,4月2日-18日期间,土耳其奥坎大学孔子学院和奥坎私立孔子课堂分别在奥坎大学和奥坎小学开展了以“魅力汉字之‘字里行间’”为主题的中文读书会活动。老师们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利用语合中心以及中教集团捐赠的教材图书和教辅资源,根据课程特色与学生水平,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带领土耳其学生多维度、多视角感受汉字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土翻译专业学生活动精彩纷呈

汉字解码、追根溯源

 

预备班的30多名学生在端木婕老师的带领下共读《画说汉字》,分享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与感悟。活动融合了学生研读和老师讲解,并组织交流讨论。学生们在惊讶汉字神奇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与土耳其语言文化进行比较。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汉字的起源,也激发了他们对中文的兴趣,并在作业中积极表达收获与感受。

以字观文、理解文化

在阅读课上,土耳其本土教师亦梦(Simge Yalın)老师以“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阅读《除夕的传说》这篇文章。围绕“挂红灯笼”、“放鞭炮”等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学生们展开讨论,并通过中土两国庆祝新年习俗的异同对比,进一步探讨文化的融通与多元。

诗韵双璧、中土融通

为引导学生走近中文的诗意世界,体会中文的美感与韵律,赵兆老师带领一年级同学以“用眼、用语言、用笔、用心感受徐志摩的康桥柔波”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围绕徐志摩的经典诗作《再别康桥》的读书会活动。通过自由朗读、户外朗读和抄写诗歌等形式,帮助学生们从多维度体验诗歌意象,进而深入理解现代诗歌之美,提升语言感知力和文学审美力。 

中文选修班学生活动感受人生

品味文字、感知生活

在基础汉语课CHN-112上,黎原菁老师带领学生们学习了《汉字中的味道》这本书。 

黎老师教授了汉语中“酸、甜、苦、辣、咸”等与味觉相关的汉字,讲解其字形演变、本义及相关的中文俗语和成语,并引导学生们对比中土文化中“味道”词汇的使用方式和异同。例如,中国人常说“酸儿辣女”,用来描述孕妇的饮食偏好,而在土耳其文化中,也有“甜儿酸女”(Ye ekşiyi doğur Ayşe’yi)的类似说法。这次活动让学生们感受颇深,积极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Esma Yeler 】

在课上,我学了酸、甜、苦、辣这四个词。这些词不只是关于食物。在中国和土耳其,人们也用它们来形容生活。生活有时候是甜的,有时候是苦的。所以我觉得这些词很有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二年级İlayda Büyükgenç 】

“甜”和“酸”的味道让我想起了中国菜。“苦”的味道让我了解到生活必须经历的苦难。“辣”的菜让我觉得热情和激动。“咸”的味道让我记得家庭的温暖。我觉得中国文化很丰富,特别是中国的美食。在我的语言里,有“知道口味” 的说法,意思是知道怎么享受生活。我觉得中国文化和土耳其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

从史说今、感悟时代

以“历史”为切入点,王杨鑫老师组织选修中文课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展了主题为“History You Don't Know”的课堂读书分享活动。活动聚焦溥仪自传《From Emperor to Citizen》(《我的前半生》),通过观看历史影片、分享阅读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从末代皇帝的个体命运窥探中国近代史的剧烈变迁。学生郑瑞飞感概:“紫禁城看似辉煌,实则是囚禁自由的金色牢笼。”

奥坎私立学校孔子课堂活动童趣盎然

书写中文、讲诉故事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仝亦晴老师为奥坎私立学校三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了绘本阅读活动,带领大家阅读《中国童谣翻翻乐:一园青菜成了精》。活动围绕这首生动有趣的中国童谣展开,学生们通过听老师朗读、观看视频、角色扮演和写字比赛等方式,认识了多个常见蔬菜词汇,理解了童谣中蔬菜大战的故事情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一笔一画地认真写字练习,一字一句地用心讲述故事。

“国际中文日”源起于“联合国中文日”,是由中国倡议发起,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语言文化交流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2025年,在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与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下,奥坎孔院特别策划了系列庆祝活动。此次读书会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中文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也为奥坎孔院国际中文日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接下来,奥坎孔院还将陆续在奥坎私立学校和奥坎大学开展“魅力汉字之‘以你之名’”、“魅力汉字之‘远古礼物’”等主题活动,持续向土耳其民众展现中华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辑:郭展伶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