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11月3日电(通讯员 陈玉霞)近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导、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的首届阿拉伯国家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传来捷报。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凭借贴合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实际需求的实践设计、创新的跨文化教学理念,在大赛中表现突出,一举斩获两项一等奖与一项三等奖,充分展现了苏大孔院在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探索与教学质量提升领域的扎实功底,为中阿文化教育交流注入新活力。
作为聚焦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赛事,本次大赛以“挖掘优质教学模式、推动中文教育本土化”为核心目标,面向从事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的教师、研究者及学生征集案例,通过匿名评审、专家团综合评议等环节,评选出兼具实用性、创新性与借鉴意义的优秀成果。苏大孔院教师团队提交的案例,均立足埃及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与中文教学实际痛点,深度融合中国文化传播与当地教育需求,因鲜明的实践价值与创新特色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其中,孔院志愿者教师高爱琴的《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荣获一等奖。该案例针对埃及斋月期间,学生因宗教习俗(昼夜作息颠倒、白天禁食)出现的出勤率低、注意力涣散等课堂管理难题,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剖析问题根源,创造性构建出“文化敏感型课堂管理模式”。从灵活调整奖惩制度(设立斋月专属出勤加分规则)、优化教学内容(减少新课难度,增加复习活动)、合理安排课程时间(缩短课时、增加休息间隔)、做好教师心理调适等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既尊重当地宗教文化,又保障教学目标达成,为阿拉伯地区宗教文化背景下的中文课堂管理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充分满足赛事对案例“解决实际教学难题”的要求。

另一项一等奖由孔院公派教师陈玉霞的《“借展馆之窗,探老舍笔下北京四合院”国际中文教学案例》摘得。该案例针对苏伊士运河大学中文专业三年级学生在学习老舍小说《四世同堂》时,因缺乏对“四合院、胡同、传统家庭结构”等“北京元素”的具象认知,难以理解小说中中国社会文化内涵、阅读体验碎片化的问题而设计。为破解这一难题,案例以苏大孔院“京华夏安”展馆为实践载体,融合产出导向法,先以小说文本中对四合院布局、生活场景的描写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随后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展馆,借助四合院模型、老北京生活器物与文本描写对照,帮助学生建立“文学意象——实物认知”关联,填补文化理解空白;最后以撰写讲解词为任务,检验学生文化认知成果并提升中文表达能力。该案例突破传统文学教学“以文本为中心”的局限,将“展馆资源”转化为跨文化教学桥梁,契合大赛“创新教学手段、解决实际教学难题”的评审标准,为阿拉伯国家中文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提供可复制参考范式,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

此外,孔院志愿者教师乔照蕊的《中国春节文化教学案例》荣获三等奖。该案例以埃及中级汉语学习者为对象,围绕春节文化设计“体验式教学”方案,属于大赛“文化传播类案例”范畴,通过布置灯笼、春联营造沉浸式氛围,借助多模态资源讲解春节起源与习俗,并结合埃及开斋节开展文化对比活动,设计“你有我没有”游戏、“埃及人去中国过年”情景剧等互动环节,帮助学生深化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同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展现中阿文化双向交流的教学思路。
苏大孔院中方院长于淼表示,此次获奖不仅是对孔院教师教学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在推动埃及中文教育本土化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孔院将继续深化中埃教育合作,依托教师团队的教学研究成果,探索更加契合埃及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模式与资源体系,持续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苏大方案”,为促进中埃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