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全球孔院 -> 正文

哈瓦那大学孔院“中古汇课”启航

发布时间:2025-11-01  新闻来源:孔子学院工作处 

北语新闻网11月1日电通讯员 皮曾梅 摄影 张子怡)10月25日,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305教室内笑声与掌声交织,“中古汇课”系列活动的首场课堂以“脱掉长衫,奔向未来”为主题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孔院高级班学生策划并主导,通过语言解读、艺术演绎和思想碰撞,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跨越时空,与堂吉诃德等文学形象展开了一场跨文化对话,成为沟通中外文学与思想的桥梁。

活动中,高级班学生冯力率先用西班牙语梳理了《孔乙己》的情节脉络,并对“科举制度”“咸亨酒店”等承载中国文化的关键词进行了深入解析。通过巧妙的双语转化,她为古巴学生提供了更贴近自身文化语境的理解方式,既保留了文学的深度,又消除了语言的隔阂。随后,主持人带领大家围绕“孔乙己为何执着于长衫”“当代社会是否仍有‘孔乙己式困境’”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学生们以中文和西班牙语自由表达,从不同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了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与社会背景。

课堂的高潮来自原创小短剧《当珍妮遇见孔乙己》的上演。高级班学生珍妮与达亚纳将《孔乙己》的故事从百年前的咸亨酒店搬到现代哈瓦那酒吧。剧中,珍妮化身为热情开朗的古巴游客,达亚纳则反串孔乙己,身着长衫、手持旧书,从观众席间缓缓走出,一句“姑娘,此处可有温酒?”瞬间引发全场笑声。短剧通过“温酒”与“莫吉托”两种文化符号的结合,展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当珍妮对孔乙己说出“先脚踏实地,再仰望星空”时,孔乙己最终放下执念,象征着对现实的妥协。伴随着《Mojito》的旋律,主持人邀请全场师生共舞,教室内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中外文化在舞步中自然交融。

短剧表演后的分享环节将课堂推向思想的高点。学生们围绕孔乙己的形象展开深入探讨,在“用三个词描述孔乙己”互动环节中,师生们将写下的关键词贴在黑板上,形成“孔乙己词云”。“固执”“清高”“时代缩影”等词语交相呼应,展现了不同文化视角下对这一文学形象的多元解读。随后,高级班学生战龙引入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探讨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挣扎与孤独。他指出,堂吉诃德和孔乙己尽管成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承载着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剧性命运。古巴学生伊丽莎白则分享了古巴文学作品《追击》中小人物的命运,指出这些角色的孤独与无奈同样是时代的镜子。她提到:“这些角色和孔乙己一样,都是在特殊社会环境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共通的脆弱与抗争。”

活动尾声,高级班学生学礼用中文演唱《孔乙己》主题歌曲,婉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全场沉浸在对经典人物的共情中。随后的写给孔乙己的一句话环节中,师生们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感悟。这些文字不仅是对孔乙己的回应,更是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与期许。活动在一首轻快的中文歌曲《加油》中圆满落幕,师生们随着旋律轻轻拍手,教室内洋溢着希望与力量。全场师生在贴满便利贴的孔乙己文化墙前合影留念,为这场文学与文化的深度对话画上了生动的句号。

作为“中古汇课”系列的开篇之作,本次活动通过语言、艺术与思想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文学作为跨文化桥梁的独特魅力。学生们在课堂中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通过对经典文学的解读,深刻理解了中西文化的共通性与独特性。未来,“中古汇课”还将围绕音乐、舞蹈、美食等主题展开更多元的文化对话,继续搭建起中国与古巴之间的沟通桥梁。正如一位学生在课后所言:“文学让我们认识彼此,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这座桥梁的连接下,中古两国的文化交流必将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