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蔡淑美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11-07-05  作者: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向玲 点击量:

7月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蔡淑美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汉语广义中动式的篇章特征和浮现机制”的讲座。该讲座由中心研会主席马丹主持。施春宏、张黎、帅志嵩等老师和同学一起参加了此讲座。

蔡淑美博士根据前人研究的中动句,提出了汉语的“广义中动式:P+VX+VP2”。她首先回顾了一下以往在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背景下,生成语法理论下,以及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各种探讨。她发现至今为止,仍未见到从篇章角度对汉语这类构式作出的探讨。然而,实际上,中动式所出现的篇章环境对说明该构式形式和意义及其配对关系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她提出文章所要解决的问题:汉语广义中动式作为一种构式是如何浮现(emerge)出来的。蔡博士将将构式的“浮现”细分为两个阶段,然后对汉语广义中动式出现的篇章环境进行考察,发现有以下情况:1)描写性语篇:人、事物等的形象、特征、情状等方面2)说明性语篇:事物的制作过程、使用方法、性能、质地等方面3)虽为陈述性语篇,但多少带有描写或说明性内容。蔡认为看待“这车开起来特别舒适平稳”、“这样的电脑用起来很方便”这一类句子,如果不从话题功能出发,而只立足于构式内在的形式,那就是目前学界所讨论的中动句,实际上它们为广义中动式里构式化程度很高也是最典型的一种类型而已。已有的研究多关注这类“干净”的句子,忽略了很多篇章、信息表达功能等方面,也难以认识它的本质。接着,蔡从篇章环境提取汉语广义中动式的特征,分析汉语广义中动式的浮现:篇章的结构化(构式化)过程,得出P的语义性质和句法表现在一定程度表明,汉语广义中动式的浮现过程,正是从述谓性事件中提取V的受事成分P,将这个描述对象在述谓性的背景中提取凸显出来作为前景,而其他说明性文字则为VP2的出现奠定背景的这么一个过程。

蔡淑美博士的研究语料翔实,论述客观,观点发人深思。在场师生就主被动定义、中动构式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