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6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邀请赛决赛在北京电视台《北京客》栏目拉开帷幕,来自京津冀4所高校的代表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决出了冠亚季军:北京语言大学代表队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代表队分别夺得冠军和季军。
实践证明,作为一种语言类比赛,辩论赛能够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在“会说”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 “说好”中文。
提高语言能力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在辩论赛中,辩手需要在正方与反方、观众与评委面前就某一问题侃侃而谈,阐明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这就需要辩手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不仅要口齿清晰,还要注意语速语气。所以,辩论赛往往能够有效地训练汉语学习者快速准确使用中文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本次辩论赛北京语言大学代表队的指导教师孟德宏认为:辩论赛能够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3方面。一是精炼性。在辩论赛中,每个辩手的发言时间有限,必须压缩语言,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完整。二是准确性。在辩论赛中,辩手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在论点上,不能说太多相关性不强的内容。而且一个句子的“杀伤力”往往就集中在其中一个词上,所以辩论中的用词也要力求准确,不能出现语义混淆、自相矛盾、含糊的情况,以免被对方抓住而作为其攻击点。三是幽默性。在辩论赛中,如果辩手一直板着脸讲大道理,就会减少聆听者的兴趣,减弱语言的感染力,所以学生还必须试着增强中文表达的幽默性。
北京语言大学代表队辩手巴图萨娜是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她说:“通过这次比赛,我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语速都有很大提高。刚开始参加辩论训练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示范的语速特别快,我有些跟不上,很容易漏听一些内容。现在,我不仅能听清楚别人语速很快的中文表述,自己说汉语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同时,从学汉语的角度来说,辩论赛能快速增加留学生的中文词汇量。因为辩论赛的议题涉及面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包含其中,所以在训练和现场辩论的过程中,留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在课堂上没有学过的词汇。北京外国语大学最佳辩手、来自马来西亚的许曼文举例说:“在准备‘结婚随份子钱的习俗是否合理’这个辩题时,我学到了一个新词‘攀比’,知道了它是指人们之间盲目比拼的意思。巧的是,在一次考试中碰到了这个词,其他同学因为没学过而不会,我却答对了,心里还暗暗有些小得意呢。”
加深文化了解
辩论赛的辩题范围很广,涉及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理解辩题、搜集信息、准备陈述的过程,也是辩手加深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了解,感知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过程。
本次辩论赛北京外国语大学代表队指导教师夏菁说:“一方面,同一个问题,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看是一种观点,而留学生站在其本国文化的角度上看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观点。所以,辩论中他们既在感知中华文化,也在感知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为了打动观众、打败对手,在辩论场上辩手通常会举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运用相关成语和俗语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这些成语、俗语、事例背后蕴含着中华文化,选手们通过学习,正确地运用它们,也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北京语言大学代表队辩手、韩国留学生朴镇水说:“从初赛到决赛,我们一共讨论了5个辩题,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辩题是‘生育二胎会不会使女性在职场中处于弱势’。在准备这次辩论的过程当中,我了解到很多关于中国的职场文化、生育观念、女性地位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我发现中国女性特别厉害,我很佩服她们,她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巴图萨娜说:“我们第一场比赛的辩题是‘把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弊大于利’。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愿意把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认为应该把父母留在身边,照顾他们,陪伴他们。通过这场比赛,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国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
培养汉语思维
中外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化上,也体现在思维上。要想做一个好的中文辩手,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汉语思维,用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去思考,用中国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击败对手、打动评委、征服观众。
孟德宏说:“用中文进行辩论,最基本的要求是表述顺畅,进一步的要求是表述要符合语言逻辑。辩论赛不仅考验参赛者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考验其汉语思维能力。”
北京语言大学代表队辩手黄情情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她说:“在辩论中,如果用自己的母语来思考问题,思维就会很混乱,甚至可能跟不上对方的节奏。要想既准确又流利地在辩论时表达我方的观点,就必须培养汉语思维,让它们内化,留在我们的血脉之中。这样对方随便抛出一个问题,我们都能够轻松从容地回答。”
“在比赛中,我们必须学会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并进行辩论,否则我们对于辩题的理解就会有偏差,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队的几个人来自不同国家,刚开始培训的时候,大家有很多意见分歧,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辩题,很难达成共识。一个辩题,我们需要多次讨论,结合每个人的观点,再参考辅导老师提供的思路列出辩论思路。改变思维方式的过程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做到了。”朴镇水如是说。
其实,文化的纵横交流和思维的理论争辩一直伴随着汉语的演进历程,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到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到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汉语正是在文化和思维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外国汉语学习者参与辩论赛,这本身就是对自己中文水平的挑战,同时通过辩论赛,也会更加清晰地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找到努力方向,进而促进自己整体汉语水平的提升。《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02日 第 05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07/02/content_1692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