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北语 -> 正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网:多位专家详解自然文学及生态文明

发布日期:2015-11-05  作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网 点击量:

  “美国自然文学”与我校结缘起自程虹老师1995年的美国访学,程老师将其带入国门后,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研究便开始了在我国发展、成长。今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注重内涵发展,强调团队、梯队协同,层阶式推进的美国自然、生态文学团队走出螺旋式前行道路。

  10月31日,我校主办的“2015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论坛”如期举行,作为国内美国自然文学研究发源地的外语系应约承办了“自然文学发展与生态文化培育”分论坛。下午1︰30,在明辨楼104活动正式开始。

  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的张华教授、方红教授、程相占教授、宋丽丽副教授应邀参加论坛,美国自然文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外语系程虹教授和青年学者石海毓副教授一起参加论坛。学校党委副书记孙善学老师到会致辞。

  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刘文东就自然文学团队追求卓越、低调做人、学术优先的原则进行了介绍,并代表外语系向学校的支持、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和师生的参与表示感谢。

  孙善学副书记代表学校讲话,他就学校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举办本次高校论坛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说外语系自然文学研究成果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支撑了学校的教育基地建设,指出科学研究和文学教育同等重要,分论坛是以文学为主题,通过学术研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发挥了人文培育的作用。他还提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学术先行的思路,希望与会嘉宾一起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论坛正式开始后,特约专家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带领师生开始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方红教授第一个发言,她长期关注程虹老师的学术著述,致力于生态文学研究,她的“《沙乡年历》与利奥波德生态思想教育”发言主题与程虹教授的自然文学研究相关,侧重于生态批评。方老师指出生态理想教育的核心在于“土地伦理”和“接触自然,发展感知”,因此在进行生态理想培育时应从两方面着手,在诉诸理论道德的同时发展自然书写和倡导自然中的休闲活动。方老师讲述了大地伦理与伦理秩序发生的从“人与人”到“人与社会”直至“人与自然”的变迁。还结合凯伦波瑞德提出的“自在性切点”的概念分析利奥波德的自然书写。最后得出接触自然有益于发现生态话语实践的结论。程相占教授就“自在性切点”这一理论与方红教授进行了讨论。

  第二位发言的专家是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程相占教授,他以“康德的本体观念与生态美学构建”为题,阐述了他的生生美学观点。程老师首先区分了传统的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概念。认为前者欣赏的主体是事物的表象,后者则是事物的本体。前者在欣赏自然之时将自然人化,而后者将自然自然化,也就是康德本体理论中所蕴含的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传统的审美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程教授则提出“美者自美,因人而显”。他认为在生态文明时代研究生态审美的美学,应该是一种以“生生”之宇宙力量作为本体论、以“生生之德”作为价值观的美学,也就是“生生美学”。程虹教授对方红教授和程相占教授分别从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点评。

  清华大学的宋丽丽副教授同样以利奥波德的思想为基础,进行了题为“自然文学与新启蒙,像大山一样思考”的主题演讲。她解读了新启蒙运动对于当今现代文明社会的影响,介绍了自然文学的发展史,提出正面环境危机的问题,她通过叙述利奥波德与狼的故事,解读狼对于人类生命共同体的作用,指出新启蒙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互为整体关系的觉醒;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多样性共生之美的觉醒;生命共同体与每一种存在物都有其价值与权力的启蒙;人类有机、健康、简单、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创造;现代文明发展速度与方向的调整;以及现代文化与地方、区域传统文化智慧互补。宋教授认为自然文学起到了新启蒙运动的作用,我们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孙善学老师就禁猎问题和利奥波德思想的年代问题与宋老师进行了交流。

  《中美比较文学》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研究的主题是“帕特理克·墨菲的生态思想解读”。墨菲也是我校外语系的老朋友,张华教授为我们梳理了ISLE杂志的奠基人、生态批评的核心人物、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拓者帕特里克·墨菲的思想。特里·吉福德评价他为对生态文学体裁进行分析的先驱。墨菲在以生态女性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时引入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同时他在文类和批评视角上的多样性使他的生态思想更加广博丰富。他对于理论的独特思考还体现在提出“生态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运动’,也是一种行动的‘宣传’”的思考上。张教授提出让我们行动起来,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这样的运动!方红教授在互动环节指出帕特里克·墨菲和斯科特·斯洛维克属于自然文学研究中行动派的代表人物。在该领域研究中与其并行的还有“学术派”,代表学者有劳伦斯·布伊尔等。

  首都经贸大学的青年学者石海毓副教授以“自然文学在生态文化培育中的作用”为题第五个发言。她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表明生态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引用自然文学家的比喻,明确了自然文学的定义。讲解了美国自然文学的含义,生态学的第一法则,诗歌的作用,能量流动途经,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定义,她形象地将自然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比喻为“白杨树在湖中的倒影”,使我们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石老师强调,生态教养的重要性,生态文化教养应该从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审美教养三方面开展。孙善学书记就“教养”一次的译法进行了探讨。程相占教授提出“ecological literacy”的表达。

  最后进行主题发言的是程虹教授。程老师以她所写的论文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风景(landscape)、声景(soundscape)及心景(soulscape)”为题进行解读。自然文学因这三景形成了其独特之处,衍生着审美的情趣和美学的价值。风景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早期荷兰绘画,声景的概念最先用于音乐领域,心景的概念是由“内景”(inscape)演化而来。近来,上述三景分别出现于自然文学之中。自然,是风景与声景的融合。约翰·巴勒斯提出“用画家之眼,诗人之耳”来捕捉自然的美,亨利·贝思顿的《遥远的房屋》中体现出西方音乐强调的调性及易变性。风景与声景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灵气和灵魂,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心景是自然在人的内心所产生的共鸣,是一种人们看到特定自然景物时心灵的感受。或者说,心景是风景与声景的碰撞。三景合一展现了动与静结合之美。她还列举出了许多在写作时参考和使用的文献,简述了在此领域的作家、著作和主要观点。自然文学作家给读者奉献出如诗如画如歌的作品,他们自身也过着用大自然滋润心田、享受自然美的丰富生活。程老师认为“自然是神奇美妙的,有形态之美,有自己的语言,人可以与自然进行心灵的沟通。”这也正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吧。

 

  论坛最后刘文东老师从听到、听懂和想到三个层面做总结和点评。他评价这是一次文学的盛宴,可用“天马行空、悲天悯人”来品评论坛的精彩。他用“像谁一样思考”、“别人怎么思考”概括了专家的发言,分别是“像利奥波德一样思考、像康德一样思考、像山一样思考、像墨菲一样思考、唤醒自己,用得失关系思考、运用立体思维,回归自然,简单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自然观不断变化,历史走到今天一切都在寻求回归,回归精神、回归内心、回归本源。最后借用诺瓦利斯“哲学活动的本质是精神还乡”来形象比拟自然文学研究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论坛结束后,与会学者参观了位于图书馆典籍阅览室布朗大学圣•阿蒙德教授捐赠的“美国生态文学文库”。

 

撰稿:王童康 孙征 李丹 张巧艳,摄像:马荔

http://wyx.cueb.edu.cn/Info/View.Asp?id=3436&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