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来园时评 -> 正文

学伟人思想 扬文化风帆

发布日期:2019-05-31  作者:戴慧琦 点击量:

    2018年5月5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开创者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活动的讲话中认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一生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的解放不懈奋斗,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勇攀思想高峰,他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它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便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20世纪初至今,既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从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系统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思想文化的基本观点,明确指出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对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以对外汉语教育、文化研究与传播为主要特色的国际型大学,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化教育的社会职能,而且肩负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良好国际形象的国家使命。新时代,北京语言大学应优化整合升级既有的优势资源,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发挥高校在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助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灵魂。立足于文化,从中挖掘丰富的语言教学资源,实现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有机融合一直是北京语言大学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风格。对外汉语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国际学生的汉语言教育使他们掌握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语言工具,旨在让他们更加直接、生动地认识中国;而语言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融入则是使他们逐渐认同中国、喜欢中国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最终在于培养“知华”、“友华”与“爱华”人士,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以,我们应在保持北语特色与优势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生动内涵的文化资源,充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实现知识教育、文化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