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辛苦 厚积薄发
金华是我的故乡,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缘,在那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如今我离开家乡已超过二十年,与家乡相距千里,但总有那么一些瞬间,我会在恍惚间似乎又触摸到了家乡的气息:春天,雾气氤氲的山林;夏天,清澈透凉的溪水;秋天,满目金黄的田野;冬天,温暖慵懒的阳光。可当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却又常常涌起一丝失望,我所熟悉的那个故乡正在渐渐远去,故乡正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宽阔平坦的马路,灯光炫目的商场,时尚新潮的人群……与任何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别无二致。更让我揪心的是,不光城市在变化,连金华市区周边的农村也在急速地消失:老屋不见了,耕牛不见了,土灶不见了……不仅仅是老物件消失了,一起消失的还有古老的风俗、熟悉的乡音。于是,我突然觉得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我们不能阻止时代的前进,但我们可以把传承了几千年的生活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祖先们是怎么样生活的。
——黄晓东
1994年进入北语学习的黄晓东对语言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生、博士生继续选择在北语攻读语言学相关专业。早在读博期间,黄晓东便加入了《汉语方言地图集》的研究团队。
《汉语方言地图集》是由曹志耘教授带领团队,在统一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的、全面反映20世纪汉语方言基本面貌的原创性语言特征地图集。十年磨一剑,《汉语方言地图集》的出版使整个语言学界为之振奋,它填补了汉语方言研究的空白,对中国语言资源的保存和梳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黄晓东则为《汉语方言地图集》的常务编委和第三作者,是他早期参与的最大的项目,期间黄晓东也博士毕业成为北语一名老师。
“汉语方言地图集” 调查地点共有930个,黄晓东“承包”了50多个,在57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中调查工作量排第三。黄晓东负责的调查地点分布在浙江、河北、安徽、吉林等多个省份,几乎都是在乡下。“拉着行李箱,从街这头走到街那头,有时又累又饿,不觉得辛苦,但是有时找不到合适的发音人,就会觉得有些沮丧。”这些磨练使黄晓东越挫越勇,各种苦难克服之后收获的是丰富的经验和满满的成就感。“当你踏破铁鞋无觅处时,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翌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濒危汉语方言调查·浙江江山廿八都正字”得以立项,黄晓东时隔十七年后再次踏上廿八都的土地,有机会对廿八都话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如今研究成果《浙江江山廿八都话》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付出总会收到回报,黄晓东迄今已出版5本专著,发表21篇论文(其中11篇为核心期刊论文),先后主持1个国家级科研项目、8个省部级科研项目、2个校级项目。黄晓东也收获了很多荣誉,2006年入选北京语言大学首批“青年骨干教师计划”,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最近被评为北京语言大学“2018年度科研人物”。
甘苦共存 严谨求实
无数次的燃起希望,无数次的失望。在江山市教育局的协调之下我们终于借到了这间只有七八个平米的保健室。可保健室的条件实在简陋:在八月的酷暑中,不要说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线路老化得非常厉害,设备一启动,裸露在外的电线就火星直冒;整个房间光线昏暗,回声太大……但是,这已经是我们在廿八都镇上能找到的最为合适的场地了。张薇老师在镇上找到了一家弹棉花的店家,租借了一批棉被,在四周墙上严严实实地钉上了棉被,搭建了一个临时“录音棚”。又去镇上五金店买了两个LED灯,挂在房顶解决了光线问题,还请来师傅检修了电线线路,保证了设备的供电。
——黄晓东
田野调查是方言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这段场景就是黄晓东团队进行田野调查的真实还原。在问题解决之前,团队跑遍了廿八都的角角落落:小学正在施工,无法使用;镇政府人来人往,无法使用;宾馆隔音效果不好,无法使用……“每次调查总会遇到不同的状况。那次调查不仅要自建录音棚,还要赶鸡驱鸟,晚上还要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协调。”进行田野调查需要克服种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了录音棚的问题,还要面临高温酷热,在闷热的小屋里待上几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即使放置冰块也无济于事。一瓶一瓶矿泉水灌下去,大家早已没了食欲,但每天仍是干劲十足。
条件艰苦不是最大的困难,对黄晓东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找到合适的发音人并能取得第一手资料。有时找不到合适的发音人,有时发音人不愿意配合,有一次甚至被当成骗子给带到当地派出所。
这些事情如今在黄晓东眼中都成为有趣的记忆。“中学时最想学的是地质学,可以到处‘游山玩水’,现在我算实现了夙愿,不仅能走四方还能进行深度游。”黄晓东笑道。
方言调查既有艰辛,又有欢乐,更有温暖和感动。有一次,黄晓东在湖北省钟祥市的一个村子调查,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先生拄着拐杖,沿着崎岖的小路追了他两公里,硬是把应得的发音报酬还给他。“他们给予了我很多理解、鼓励和期望。”说起这段经历,黄晓东一度哽咽。
黄晓东表示:“对语料要保持敬畏之心。我希望尽我所能做到最好。把方言尽量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是对发音人最好的回报!”
教学相长 薪火相传
从第一次踏上廿八都调查,到如今成书,弹指一挥间,竟已历十七年。这十七年中,我先后八次赴廿八都调查。看着这历经百年的老街老宅,这十七年似乎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刹那,什么都没有改变。但转念一想,十七年来改变得又太多太多:十七年前的我还是一个忙于博士论文的学生、杨大叔正直壮年,如今我已步入不惑之年、杨大叔也已是古稀之年;十七年前我是单打独斗,但如今却是一个团队与我共同奋战;十七年前我对廿八都话还一片茫然,如今也算完成了一部相对系统完整的书稿……我需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
——黄晓东
黄晓东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能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很多。
黄晓东依然清楚记得第一次和自己的导师曹志耘教授见面的场景,“曹老师治学严谨,外表严肃,要求严苛。使我在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赵日新老师亲切随和,学识渊博,每次向他请教,总是获益良多,成了我的第二导师。”硕士一年级期间,黄晓东曾陪同日本著名方言学者秋谷裕幸先生去浙江武义调查,“他每天晚上都要整理材料,把白天调查到的材料誊抄到亲手绘制的表格中,一直到深夜,令人敬佩!”
站在又一个终点和起点,黄晓东知道,唯有倍加努力才能不辜负师长们的殷殷期望。同时,黄晓东也希望学术能够薪火相传。
在教学上,黄晓东一直秉承“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的理念,抓好每一个基本环节,深钻教材,认真备课。虽然承担了繁重的科研和工作任务,但仍坚持授课和指导学生。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倡以项目带学生,曾多次带领学生到北京胡同或浙江农村调研,在实践中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课堂上的知识可能随着时间会淡忘,但是这些调查经历他们肯定终身难忘。”他希望这些调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