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7月1日电(通讯员 马文博 摄影 马文博)6月26日,在埃及旅游和文物部、最高文物委员会及博物馆管理局主办下,由亚历山大皇家珍宝馆承办的“中埃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主题文化活动隆重举行。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师生受邀出席,与来自中埃两国的嘉宾共同参与这一文化盛会。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中埃文艺表演、手套木偶制作工坊、博物馆导览与珍宝讲解等多个环节,旨在弘扬中埃两国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深厚友谊。



在开幕式上,多位与会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驻亚历山大总领馆杨易总领事表示,中埃同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历史如黄河与尼罗河般源远流长。两国自古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深厚联系,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杨总领事强调,文化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埃及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也让中国人民更深入感受埃及文明的独特魅力。

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于淼在致辞中对主办方的盛情邀请表示诚挚感谢,并介绍了孔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埃两国在语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此次应邀参与皇家珍宝馆的非遗主题活动,不仅是对孔院文化使命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埃文明互鉴理念的有力实践。

在文艺表演环节,苏伊士运河大学孔院师生带来了三场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精彩节目:
志愿者教师石乙然分别进行了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和笛子独奏《敕勒歌》。一曲江南柔情,婉转动人,一曲北风浩荡,苍茫辽远,南北民乐交相辉映,尽显中华音乐的多元风貌。


孔院学生米拉(Amira Mohamed Anwar)与玛丽亚(Mariam Mohamed Anwar)表演了敦煌舞蹈《双·生》。双人镜像的肢体语汇传递出中埃文化交融之美,展现了青年友好的时代精神。


志愿者教师胡雁与石乙然合唱歌曲《日不落》,青春洋溢的旋律点燃全场氛围,现场观众纷纷互动,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将中埃友谊的温度传递至每个角落。

此外,埃及“自由民间艺术团”也带来了充满民族色彩的舞蹈表演,彰显了埃及人民的热情与艺术创造力。与孔院师生的中国文艺表演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多元、互鉴的文化氛围。



此次文化活动为两国人民搭建起一座了解彼此、增进友谊的文化桥梁。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将继续深耕中埃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友谊声音,为中埃友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陈思远
审校:姚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