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中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高校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有力组织和关心关爱。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主线,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象牙塔”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熔炉,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
为大学生一生健康发展引好路
有“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政治高度。“理想信念树正了,青年才能立得正、行得稳,健康成长。”新时代的青年首先要有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青年人才。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用初心使命感召学生,以优良作风塑造学生,打牢学生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思想基础,确保“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有“思想理论说服人”的思想厚度。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新时代,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能够享受网络带来的获取知识的便捷性,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活跃多元的特点。高校教育和培养青年人才不能忽视“学理性”,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由于哲学社会科学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影响重大,高校要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当好主力军。教材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也体现着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高校要集中骨干力量,统筹优质资源,推出更多高水平的教材。
有“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润度。青年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传播中国文化的有生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也对高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以“润物细无声”为工作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底蕴,以革命文化厚植红色底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站稳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鲜明立场,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的中外文明对话,在国际比较中坚定制度自信,全面客观认识中国,理性辩证看待外部世界。
有“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的情感温度。教育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人心的打动具有持久而深厚的力量,可以激发人的潜能。高校的育人工作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做到了解青年学生、尊重青年学生、包容青年学生,高校教师多下沉到学习生活一线,同青年学生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理解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社会事务处理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沟通等问题,千方百计解决他们在学业、生活、求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烦心事、揪心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波动以及心理障碍等隐蔽问题,让青年学生切实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为其走出校园后的一生健康发展引好路。
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有效引领青年。深化理论武装,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利用多样化载体,将学理论、强信念、讲政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利用红色资源,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讲好中国发展成就,树立“强国一代”的责任担当。聚焦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模范等榜样示范和短视频等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影响青年。大力倡导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青年学生以实干创造幸福生活,以更加广泛的青春共识凝聚奋进动力。
广泛组织青年。开展好基层团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班团一体化实质性融合,推进组织管理扁平化。规范开展“三会两制一课”,探索“互联网+”等组织生活新模式,提升团组织生活的时代性和时效性。建设好团干部和团员队伍,借助党校、团校和青年大学习等平台载体,使各基层团支部和团员青年学有方向、干有目标。抓好阵地建设。引导青年在乡村振兴主战场挥洒汗水,在应急救援、救助帮扶等志愿服务中发光发热,在科技创新最前沿做“从0到1”的探路者,为他们提供更多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的空间和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将青春之“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
热诚服务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高校要始终坚持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心理健康上要强化早期预警机制,优化校园支持环境,深化家校社协同,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权益维护上要畅通合理诉求表达渠道,推动解决实际困难;就业创业上要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信息,加大创新创业资源支持,发挥好科研助理岗位作用等,支持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实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育人目标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堂是高校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现实场域,课堂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建多维度的课堂育人体系,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核心,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加强实践教学,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政校企社四方联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有条件的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出国交换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胜任力。
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万物互联的数字文明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青年成长如影随形的新型场域,也成为大学生群体价值形塑的主战场,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高校的育人工作如果不能挺进网络战场,就可能丧失主动权。构建全覆盖、高效能的网络育人平台体系,针对网络育人模式单一、信息孤岛等问题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开发多场景适配的育人工具。打造优质内容供给体系,加强对青年网络文化的研究,建立数据驱动的内容优化机制,构建精准匹配大学生需求的高质量内容。打通校园内外网络壁垒,推动校园网络与主流社交平台互联互通,使优质内容在更广阔的数字生态中发挥引领作用。
以教育家精神锻造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个人一生遇到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无论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替代教师的职业,教师依然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高校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统筹考虑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教师不仅发挥知识传递作用,更彰显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引导作用。
(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10月3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