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我校第十一届科研报告会隆重举行。会议由科研处主办,校学术委员会学术指导,《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国际汉语教学研究》、《语言规划学研究》、《文献语言学》、《翻译中国》(Translating China)八家校刊协办,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承办。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青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匡钊应邀出席。130余名正式代表和近50名特邀代表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科研处处长聂丹主持。

崔希亮校长致开幕辞
崔希亮校长在致辞中肯定了本届科研报告会在组织模式上的创新做法,介绍了我校学科和科研发展的整体布局,并对广大教师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殷切期望。

徐青森副司长作报告
徐青森副司长作了题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的精彩报告。他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当前形势、存在问题和现实要求,对高校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提出具体的期望。

曹志耘副校长作科研工作报告
曹志耘副校长作了“我校近两年科研工作进展”的报告,提出今后科研工作的基本设想和主要任务。商学院程瑶副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和与会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体会。
大会报告由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协办单位之一的《中国文化研究》主编韩经太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部陆薇教授、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王鸿滨副教授、信息科学学院于东副教授、语言康复学院张林军副教授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部郑一卉教授依次做了大会报告。参会代表积极提问,讨论热烈。分组报告会在16个分会场同时展开,130余名正式代表在各组分别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

李宇明书记致闭幕辞
报告会闭幕式上,李宇明书记在致辞中回顾了我校近年科研发展的突出成绩,指出今后学术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并希望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推动“双一流”建设。

李宇明书记颁发一等奖
校长助理张旺熹汇报了科研报告会的筹备工作情况。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博对本届报告会的论文从总体特点、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闭幕式由科研处副处长王秋生主持。

主会场
本届报告会自5月6日发出1号征稿通知起,历时整整半年。为办好报告会,学校成立了以曹志耘副校长为组长的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在全校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各单位的积极组织下,报告会共收到论文201篇,创北语科研报告会参与教师数和提交论文数之最。201篇论文被分作13个学科领域,聘请41位校内外专家按照“小同行评议”的原则进行双向匿名评审。经过近一个月严格而公正的评审程序,依据专家评审的基础,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评选并报请学校批准,共有55篇论文获奖,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等5家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分会场
第十一届科研报告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展示出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风采,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获奖名单详见北京语言大学第十一届科研报告会通知(第六号)—— 关于评奖评优结果的公告。)

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