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和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茶文化传播、茶产业振兴、茶科技融合”学术实践研修在福建省南平市成功举办。本次研修旨在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文化复兴战略,传承与创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俄元首会晤中提到“万里茶道”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此次活动正是基于这一精神,聚焦武夷山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探讨茶文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外交流。
此外,本次研修活动也深入体现了北京语言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培养项目的核心宗旨——即始终致力于培养既“懂中文”,又“知中国”的国际青年汉学家,鼓励他们通过参与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理解,成为“知华”“友华”的中国问题专家和文明交流的桥梁。参与此次研修的埃及、法国、波兰、日本、越南、哈萨克斯坦、缅甸等7国“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讨论,从历史、互鉴、科技创新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振兴茶产业、推广茶文化、推进茶科技的具体方案,为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校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学术实践研修。段鹏校长亲自来到研修现场与博士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研修进展和收获。他勉励大家珍惜此次研修机会,不仅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茶文化,还要将本国的茶文化带到中国,以增进中外文化的互鉴互学,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秉持我校实践育人、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研修以创造性和可落地为成果导向,增进研、学、用三者融合。“创造性”强调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挖掘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从小突破口诞生大机遇。“可落地”强调切实解决当地茶企业的痛点,方案要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既让企业愿意根据方案打造一款新产品或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新功能,也让用户从新产品和新功能中获得新体验。
研修期间,全体博士生分别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为研修方向组成调研小组。茶文化组重点关注武夷岩茶独特的历史传承及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影响力,尝试寻找中国茶文化与各国茶文化融通互鉴的路径。该组成员在万里茶道的起点下梅村重温当年的茶贸易盛况、赴九龙窠茶园了解当地政府为保护岩茶母种实施的保护政策、在农科所了解我国茶研究工作者对茶叶种植和中国茶叶的世界传播所作的重大贡献、跟随茶艺师学习武夷岩茶冲泡技艺,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入思考了武夷岩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分析了武夷岩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通过茶产品提升武夷岩茶国际知名度的方式。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九龙窠茶园调研
茶产业组聚焦武夷岩茶的市场定位、品牌建设以及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在品种园,该组成员听取了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茶专家对岩茶的种植生态、品种分类、新种研发的介绍,通过亲手采摘茶叶,学习芽、叶的对应关系和正确的采茶方式。在随后的课程中,他们对武夷岩茶生长环境的分类、品质分级、茶产品的全球布局进行了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调研了九龙山有机茶基地,深入了解该基地依托科技创新形成的“产、供、销”一体化的茶产业模式,以及为周边农户创造稳定就业岗位、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具体思路。
茶科技组则致力于探索现代科技在提升武夷岩茶产品创新中的应用价值。在科技厅,该组成员了解了科技在培苗育种、风土选取、茶叶生产、产品样态、信息溯源等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在茶种植园,他们了解了无性嫁接技术对珍惜茶种的保护与发展、校企合作推动新种研发与培育的相关成果以及茶叶深加工技术、智能化茶园管理在各类茶产品中的实际应用。该组还研究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茶园的管理效率和茶叶加工的精确度,以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茶科所调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为期5天的学术实践研修中,全体博士生行走在路上、思考在路上,通过向茶专家学习、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实现了研究问题解决思路从模糊到清晰,从清晰到成熟的过程。
为检验本次学术研修成果,28日下午,全体博士生参加了主题为“敬世界一杯中国茶”:万里茶道上的“你和我”——国际青年对话。在对话会上,全体博士生们探讨了国际青年一代如何通过茶文化促进中外友好交往,构建更为包容的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体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陈丽霞在致辞中以万里茶道连接起了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为喻,勉励各国青年学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成为新时代的文化桥梁,担当起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责任,推进全球对话与合作。随后,各小组依次分享了他们对中国茶在世界传播情况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推动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区的本土化发展,以促进“万里茶道”建设。
第一组 茶文化
大町绮霞:日本,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新汉学计划”博士一年级
早博荣:缅甸,语言科学院,“新汉学计划”博士二年级
纪兰:埃及,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新汉学计划”博士二年级
第一小组指出,中国茶要有效拓展海外市场,需深入了解各国茶文化差异。调研发现,东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普遍喜爱奶茶,且风味多样。例如,埃及茶文化受阿拉伯传统影响,偏爱甜茶,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等国也各有独特的制茶方式。针对不同文化,中国茶产品可采取差异化推广策略。国际推广可借鉴日本抹茶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健康益处、结合中医理论,提升中国茶在全球市场的认知度。同时,开发如茶皂、洗发水等衍生产品,并在包装设计和用户体验上细化,营造文化氛围,增强顾客对中国茶的认同感。此外,中国茶文化输出需依托大使馆、商会等平台,举办品茶活动,收集当地反馈以优化产品,逐步扩大市场。这一系列策略将助力中国茶文化在全球焕发新生机。
茶文化小组汇报调研成果
第二组 茶产业
古普耐:哈萨克斯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新汉学计划”博士四年级
柏仲珉:埃及,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新汉学计划”博士三年级
佳一:埃及,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新汉学计划”博士四年级
第二小组展示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茶叶贸易历史,回顾了早期以中国茶叶换取哈萨克斯坦化肥的交易模式。然而,目前哈萨克斯坦的茶叶进口市场中,俄罗斯、印度和肯尼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茶叶尚未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哈萨克斯坦的茶叶消费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人均年茶叶消耗量为1.4公斤。
来自埃及的柏仲珉在介绍本地区饮茶习惯的同时,提出了面向国际市场推广的创新思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茶叶产业的发展。这些创意包括:个性化的AI茶冥想APP、结合音乐和茶文化的“茶音符”系统,以及智能化的茶饮机器人。这些新构想不仅丰富了茶叶消费体验,也为茶叶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茶产业小组汇报调研成果
第三组 茶科技
刘庞广:越南,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新汉学计划”博士一年级
陈莎琳:法国,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新汉学计划”博士一年级
傿静安:波兰,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新汉学计划”博士一年级
第三小组认为茶科技可以助力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市场。茶科技覆盖了从种植、加工到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茶产业在提高生产效率、改进茶叶品质和延长保质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茶科技还助力可持续种植和生态保护,推动茶产业的绿色发展。尽管中国的绿茶和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但中国茶的种类丰富,远不止于此。白茶、黑茶、乌龙茶等各具特色,但由于冲泡方式和饮茶文化的不同,部分外国消费者对这些茶类的接受度较低,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的普及。为了让更多外国消费者了解并接受中国茶类,茶企可以推出大众化产品,降低价格门槛,扩大年轻消费者群体。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推广,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数字化手段如专属APP也可帮助推广,APP内提供泡茶方法和茶文化知识,增强消费者的了解和兴趣。此外,小组还建议茶企可采用“文化融合”策略,与当地的美食家合作,将大红袍等中国茶与各国美食搭配,创造独特的饮茶体验,从而增进文化交流。通过科技和文化创新,中国茶有望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广泛的认可。
茶科技小组汇报调研成果
在主题讨论环节,全体博士生围绕“如何以茶为媒,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共鉴,加强经贸合作”和“构建现代万里茶路,青年如何勇于担当架起东西交流桥梁”两个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从多个角度对如何促进茶文化传播发展提出建议,并表示愿意为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共同努力。现场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同学们了解中国茶文化、参与茶产业发展的激情与共筑“万里茶道”的愿望。此次论坛增进了各国青年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与热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启发了在复兴“万里茶道”、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与经济合作方面的创新思路与活力。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交流中
在南平研修期间,全体博士生还受邀出席了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岩茶故乡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汉学与中国研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开拓学术视野。
本次研修是对我校实践育人、培养全球胜任力与治理人才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对“新汉学计划”精细化、过程化培养理念的具体落实。研修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三茶统筹的大文章与提升青年社会实践能力相统一,做到了在现场、在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青年人的实际行动助力世界各国发展。研修打破了国籍与专业壁垒,为各国青年提供了彼此交流、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的平台。研修还增进了我校与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的合作,为践行大学社会责任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青年对话合照
(责编: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