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我校在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取得佳绩

发布日期:2024-11-13  作者:科研处 点击量:

11月8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公布了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结果,共有99项批准立项。我校限额申报4项,获批3项,立项数排名与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并列第一。获得立项的项目如下: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负责人

1

《优选论:生成语法中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译著)

一般项目

马秋武

2

《人脑与大语言模型句法加工的比较研究》

一般项目

司富珍

3

《江西吉水方言语义演变专题研究》

一般项目

李桂兰

后期资助项目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主要类别之一,旨在鼓励高校教师厚积薄发,加强基础研究,勇于理论创新,推出精品力作。后期资助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要求项目申报时已完成研究任务70%以上。

为了加强基础研究,学校将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针对各级后期资助类项目设立了校级课题进行孵化,鼓励学者潜心治学、扎实研究,不断产出高水平高质量成果。

项目简介:

1.马秋武教授的《优选论:生成语法中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译著)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是美国著名音系学家Alan Prince和认知科学家Paul Smolensky在一本1991年合著的《优选论:生成语法中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的手稿中提出来的。提出后,便迅即风靡整个语言学界,成为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广、最久的音系学理论。时至今日,优选论仍是国际音系学界的主流理论。1993年,该书的手稿被他们二人扩充为一本电子版的书,在学界广泛流传。2004年又经二人修改后正式出版成书。毫无疑问,此书是优选论的理论奠基之作。应该说,优选论是近40年来影响最大的音系学或语言学理论,它摈弃了规则驱动的有序推导,改以制约条件为基础的筛选模式,形成了类似于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模式。语法系统中的各种制约条件就像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所要处理的信息不同,其作用或活跃程度也不同。优选论从最初的并行OT模式到后来的串行OT模式,再到最近的分层OT模式,历经各种发展与变化,但其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构想并没有改变。将这本书译成汉语出版,对我国学者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当代西方主流音系学理论及应用至关重要。

2.司富珍教授的《人脑与大语言模型句法加工的比较研究》

以句法制图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人脑语言官能与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回顾了第二次认知革命时期的科学史,揭示人工智能产生之初与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之间的交织与互动,为对比人类语言认知与大语言模型在句法信息处理提供了科学史方面的线索,同时系统评述了与大语言模型的“语言能力”评估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包括生成语法有关人类语言本质“天赋论”、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和“独属性”以及自然语言加工机制的“句法中心论”等),也强调了语言学在新的科学技术背景下的跨学科特点。同时从汉语孤岛效应等五个方面对人脑句法加工和大语言模型语言处理的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这些讨论基于“科学主义”的理论评价观,理论与实证结合,为从具体问题着手对大语言模型语言能力进行评测提供了案例和参考。

3.李桂兰博士的《江西吉水方言语义演变专题研究》

在功能语言学背景下,从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的角度,本项目讨论江西吉水方言多功能词和结构式的语义演变,全面系统地概括和归纳相关语法词和结构式的语义演变模式,讨论其语义演变过程,总结演变规律,深入探讨其动因和机制。本项目发现吉水方言诸多语法词沿袭古汉语且有方言创新;诸多结构式颇具区域特色,与信息结构和语用表达关系密切,可视为语用结构语法化的结果;方言内部的平行发展和语言接触共同导致汉语方言共享很多相同的语法现象。

本研究有望促进江西吉水方言词汇的研究,深入讨论方言语法词的语义和用法,深化汉语方言语法尤其是方言语法词语义演变的研究,验证、补充和完善语义演变理论。

(责编: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