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人民网主任舆情分析师、新闻出版行业总监董海博先生做客“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 在教二楼460教室为我校师生带来“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以钓鱼岛事件为例”的讲座。“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由人文学院新闻系和校宣传部主办,本次讲座是第33讲。
“爱国”、“网络”,这是当前大学校园中影响最深的两大话题,这两大话题伴随着钓鱼岛问题的不断升温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舆情热点,网络舆论也搅动着中国大学校园。董先生认为,“9.11”、“9.15”是钓鱼岛事件网络舆情的两个高峰,9月15日以来, “理性爱国”正在逐步成为网络舆情中的一个焦点。董海博先生从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的价值和角度出发,结合钓鱼岛事件和湖南永州唐慧事件,解读了政治性舆情与社会性舆情的研判特点,介绍了舆情分析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流程,揭开了舆情分析监测的神秘面纱。
董海博先生以近期的热点舆情事件为例,分析了微博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他列举了网络舆情的特点:“两个舆论场”、“塔西佗陷阱”、“罗宾汉情节”、“人人都有麦克风”等。董海博提出了网络时代舆情分析师应当具备的操守与使命——“国家情怀,秉笔直书;使命意识,公民素养;悲悯情怀,凝聚意识”,舆情工作者应当做“传播正能量的机制”、“社会发展的守夜人”。针对新闻专业学生,他还提出了对网络时代新闻从业者应当建立稳定的新闻价值观,把握民意脉搏,传递温暖力量。
董海博先生长期专注于新闻出版领域的舆情分析研究,主笔人民网内参《网络舆情》“媒体观察”专栏,著有《2012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等著作。他作为网络舆情分析师的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让参加同学们十分感动,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解读新闻热点事件的全新视角。